第六章 返璞归真:怡养真元,留一份淳朴于后世(5)
就这样过了三年,两城依然还是没有攻下来。
就在这时,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说:“乐毅智谋过人,前些时候在进攻齐国时,一口气便攻克了敌人七十余座城池。现在,仅剩下两座城未被攻下,我看,并不是乐毅没有能力拔除这两座城池,他之所以三年不去攻取,是因为他想倚仗自己的兵威,来收服齐国的人心,以利于自己面南称王而已。”
“现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至今还不行动,是因为自己的妻子、儿子都还在燕国。再说,齐国的美女众多,他早晚是会忘掉自己妻子的,因此,大王还是早做防备的好啊!”
燕昭王听罢此言,便下令准备一场盛大的酒宴。在宴会上,燕昭王拉出进谗言的人斥责道:“我在全国范围内以礼义对待贤明之士,并非只为了多占有一些土地,留给自己的子孙。先王不幸遇到了缺少德行的继承人,不能完成大业,致使国内人民不愿意顺从,因此,无道的齐国才能趁着我们国家混乱之际,得以残害先王。我即位后,对齐国痛恨入骨,所以才广泛延请群臣,对外招揽宾客,以求报仇。如果有人能助我成功,我愿意同他共享燕国大权。
“如今,乐毅先生为我打败齐国,铲平了齐国的宗庙,报了旧仇,齐国原本就应该归乐毅先生所有,而不是燕国应该得到的。乐毅先生如果能够拥有齐国,与燕一起成为平等的国家,结成友好邻邦,共同抵御各国的侵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和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对我说这些谗言呢!”
于是,燕昭王将进谗言者当场处死。随后,又赐给乐毅的妻子以王后服饰,赐给乐毅的儿子以王子服饰,并配备了车驾乘马以及上百辆的马车,还派当朝宰相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对于这件事,乐毅非常惶恐,坚决推辞不受,不但一再拜谢,而且,还写下了誓言,表示要以死报效燕王。
从此以后,齐国人都非常敬佩燕王的德义,诸侯各国得知此事后,也因敬畏他的人品,而没有人再来攻打燕国。
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是造福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其实,老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只要我们不与世人相争,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由此可见,老子并不赞成纷争,而提倡追求一份豁达的心境。
俗语常云:人生如歌,岁月如梦。很显然,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然而,在这短暂的一生之中,有人活得郁郁寡欢,却有人活得洒脱不羁,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其心境是否能豁达开朗。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生活中,倘若有了争斗,便必然无法获得快乐,所以,我们快乐与否,都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心境—生活也是因为我们有了一颗快乐的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因此,在滚滚红尘中打滚的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一颗豁达之心。我们不妨试着想一想,初来人世间的我们都两手空手,原本就不曾拥有任何东西,而在人间短暂的停留期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则都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失去了,也不过是减少了所得,又何必与别人争个你死我活呢?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心态,那么,必然能少一点疲惫,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纷争,多一点快乐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