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支!”古应春笑道:“你当一千支是小数目?我看办团练,有五百支洋枪就足够了。还有,要不要聘请军事教官?洋枪不是人人都会放的,不会用,洋枪就容易坏,坏了怎么修,都要事先盘算过。”
说实话,胡雪岩对买卖洋枪的具体运作情况并不了解。但他会用人,胡雪岩见古应春很内行,便决定把具体事交给他去办理。于是他对古应春拱拱手说:“你比我内行多了。索性你来弄个‘说帖’,岂不爽快。”一句话,就把做生意的重担子压到了古应春的肩上。
古应春的确很熟悉买卖军火的行情,提笔构思,转眼就把“说帖”写好,而且笔下生花,行文流畅、漂亮。胡雪岩尽管自己写不出文章来,但他却很会欣赏,而且目光锐利。他很快就发现“说帖”好是好,但写得太正统了,把洋枪、洋炮的好处,源源本本说得十分周全,虽然看起来文笔很不错,但篇幅过长,读起来却很吃力。他心想:这个说帖,王有龄饱学多才,性格平缓,肯定会看完,但递到性子急躁的黄宗汉手里,他有没有看完的耐心,就很难说了。
于是,为了让“说帖”简约明了,并且能说明这批军火的重要性,能够打动官府的决策人,胡雪岩建议古应春采取“变通”的方法,突出强调英国人运到上海的洋枪数量有限,如果卖给了官军,就没有货色再卖给太平军,所以政府这方面多买一支,那方面就少得一支,出入之间,要以双倍计算。换句话说,官军花一支枪的钱,等于买了两支枪,其作用对于政府平定太平军意义重大。
对于胡雪岩的“变通”,古应春笑道:“你这个算法很精明,无奈不符合实际。英国人的军械,来了一批又一批,源源不绝,不会有什么卖给这个,就没有东西再卖给那个的道理。”
“是的,应春兄,这种情形我清楚,你更了解,不过做官的不明白。京里的皇上和军机大臣,更不会明白。我们只要说得能打动他们,让他们买军火就可以。”听胡雪岩这样说,古应春看看尤五笑了。尤五却佩服地对古应春说:“应春兄,这些花样,我的这位小爷叔最在行。你听他的,肯定效果很好。”尤五说的“花样”,实际上就是胡雪岩的“变通”技巧。
然而,在决定购买洋枪之后,古应春接下来“除了洋枪,还有大炮,要不要劝浙江买”的问话,却让向来做事决断的胡雪岩有点犹豫和踌躇,并且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买火炮的打算。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胡雪岩连到手的钱都不想赚呢?
胡雪岩解释说:“这要慢一点。浙江有个姓龚的,会造炮……”
原来,这个姓龚的名叫龚振麟,是福建人,曾经担任嘉兴县的县丞。道光末年他就在浙江主持“炮局”,浙江炮局主要就是生产火炮。从明朝中叶以来,生产制造“红衣大将军炮”,都用生铁翻砂。当时,龚振麟不仅发明了铸炮铁模,写成了一本《图说》,而且还专门著有一本《枢机炮架新式图说》,对铸炮技术十分有研究,并多有创新。他的儿子名叫龚之棠,继承了父亲的技术和经验,并且多有创新。父子二人,都很得浙江巡抚黄宗汉的欣赏和重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