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王安石
(1021—1086年)
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古往今来,为了国之富强,很多有作为的君主、名臣都在力图变革,在图变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经历辉煌与失败的英雄。有悲剧英雄如商鞅,有名留青史的如秦始皇、孝文帝、张居正,但也不乏一些竭尽心力却毫无成效的历史过客。
王安石是这些历史过客中的一员,他留下了印迹,却没有留下辉煌,但他图强的精神却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出生于普通的官吏家庭。《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在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王安石9岁启蒙进私塾,不出两年便读到了《尚书》,并于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地方官。
王安石为政时,正是北宋陷入内忧外患之际。对外,宋朝受到西夏和辽的夹击,忧患重重;对内,宋朝国库空虚,起义不断。面对贫弱的国力,有志之士均想通过变法来改变这种局面,王安石的变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地方为官的经历让王安石熟知宋朝贫弱的根源,他于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了一道长达万言的《言事书》,阐述了自己的变革思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惜仁宗并不欣赏王安石,《言事书》石沉大海。幸运的是,之后即位的宋神宗很赏识王安石,起用他为翰林学士,并与其一起谈论变法事宜。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开始实施他多年来的变法计划,一年后王安石升任宰相,变法工作全面展开。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变法的宗旨,从理财、整顿军备、人才的选拔三方面进行改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