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63、64.毕昇、欧阳修
    63、64.毕昇、欧阳修

    (1000—1051)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中国的文化璀璨夺目,各朝代都会出现很多文人墨客的佳作,但受条件所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珍藏这些作品。人们只能通过口头传诵或是以借阅的方式得到这些文章。

    造纸术发明以后,学子们开始借书抄录,一本书有时候要抄写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且极容易抄错、抄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印刷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毕昇为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毕昇,生卒年月不详,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昇为一介布衣,推测可能生于1000年左右,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人。他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因权贵的诬陷而卒于狱中。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印刷术产生于隋末至唐初这段时间,起初为雕版印刷。所谓的雕版印刷是指,把枣木或者梨木等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锯成木板,然后将书稿反贴在模板上,用刻刀在模板上刻成凸起的阳文,清理好木板后,在板上加墨就可以印刷了,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雕版印刷出现不久就被大量地用来刻印佛教经,后又被用来刻印医术、各家经典著作、字帖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雕版印刷到了宋朝,雕刻更加精美,刀法熟练圆润,印刷的墨色均匀,文字印出后清楚鲜明,甚至出现了彩印。可是雕版印刷有很多缺陷,不仅费时,费料,出错之后不易改正,由于是木制品,所以很难保存,经常会因为虫蛀或者受潮变形而成为废品。毕昇用他的智慧和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雕版印刷的不足。

    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在规格统一的胶泥上刻字,然后用火烧烤,待冷却之后便成为了坚硬的陶字,然后依类存放。排版时,在铁板上涂上松脂、蜡、纸灰,把需要的字放在铁板上,排满之后用火烧烤,等松脂和混合物融化与字体黏合时,用木板把字压平,铁板冷却之后就可以印刷了。这种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而且印刷完毕拆下来的字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保存起来也方便。

    毕昇的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当局的重视,因而没有得到推广,他的胶泥活字也遗失了。值得庆幸的是,他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一直流传了下来,铁板被改成了传热功能更强的铜板,胶泥字也被改成陶活字、木活字、泥活字、铜活字等不同形式。

    公元十四世纪之后,活字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欧洲等地,并不断被发扬光大,为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昇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雕版印刷术的形成】印刷术,起源于我国古老的印章、拓印、印染技术。印章先秦时就存在了,一般只有几个字,发展到晋代已是一小块的雕版了。拓印出现于汉朝,在石碑上蒙上潮湿的纸张,并使之陷入石碑文字凹凸处,纸干之后再拍打上墨汁,拓印就完成了。印染技术则是在刻有花纹的木板涂上染料,然后印在布上。这几项技术通过人民智慧的融合,雕版印刷术就产生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