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赵普
对宋朝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为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赵普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人。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的部下。“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赵普被封为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他十分担心有部下也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于是就向赵普求教。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是个触类旁通的君主,听了这个建议就在脑海中部署了一整套加强君权、牵制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某日晚朝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他故作醉意,向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说自己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做臣下的高枕无忧。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赵普的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所以,建隆三年(962年),赵普被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