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只是第一步。解决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赵匡胤意识到,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制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那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用以分宰相的权力。枢密使直属皇帝掌管,而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乾德元年(963年),太祖继续听从赵普的谋略,使得武臣方镇无法弄权,同时收厢兵之中的骁勇士兵和荒年募集的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方略,确实在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防止了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使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养无用士兵和官员而使费用负担沉重,自我削弱了各种权力结构的有效职能,从而走向了积贫、积弱的境地。
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部署好了中枢与地方政权,看时机成熟,就罢免了所有后周的官员,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就是宰相的职位。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他再次任命赵普为相。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当年七月,赵普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终年71岁。宋太宗派员治丧,赠尚书令,追封他为真定王,谥号“忠献”。
赵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50年。作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来说,他是一个有一定远见的历史人物。他所制定的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的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但同时,作为一代名相,他没有什么学问,仅以个人对君主的忠诚而三次任相,在整个居相期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这是最大的缺憾。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