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少胜多的管理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怎样缔造一家优秀的企业(3)(2/2)
    有人可能会批评,不能将为人民的牺牲奉献和为法西斯卖命的牺牲奉献混为一谈。但是,我以为从管理技术角度上讲,当然可以一并讨论的。帝国主义法西斯都注意到了这种管理技术,才有了日本没完没了的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才有了美国每一次将牺牲的官兵尸体运回国内时,都要不厌其烦地搞一些隆重的仪式,这是他们对于为法西斯卖命的个人在名誉利益上的兑现。而从技术上讲,我们当然要对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在名誉上的个人利益做兑现。

    因此,我的最后研究成果就是,想要一个人人牺牲奉献的社会吗?前提之一就是要兑现那些真正为人民利益牺牲了的英雄的名誉上的个人利益,也就是说,要加大对底层老百姓英雄们的宣传力度。

    有些企业领导人自己经营无能、心胸狭隘,不管是公司内部经营,还是对外合作,一事无成。可是,他们却总喜欢抱怨别人,什么“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啦,什么“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啦。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他们自己为什么偏要做“凤头”,却让别人、让群众去做“凤尾”?为什么他们自己见利益、见荣誉就上?三天两头抛头露面、威风八面?而不是把利益、荣誉让给别人、让给群众?

    关键是要了解人,了解中国的老百姓。了解了中国的老百姓,就知道怎么管理人、激励人,这不是在洋人那里照抄几个人力资源条条就能解决的。要懂得历史,特别是要懂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这样就能为缔造一家洋溢着牺牲奉献精神的优秀企业找到路子。

    中国老百姓不乏牺牲奉献精神,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为什么又是那么难管?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这是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打下的历史烙印;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人口结构上的特性。这两重因素锻造了中国人民大众的鲜明性格,一是渴望奉献,二是不畏权势。

    伍迪希的一篇题为“的教育奇谋--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印教育对比”的教育学文章,分析了是怎样通过有计划地培养下层劳动人民的子女,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人才。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在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剧变,面对比80年代不友善的国际环境下,仍能顺利在90年代推行改革开放,全面踏入商品市场经济,人均gdp超过印度,是因为1964年后便一直贯彻的普及教育政策,为二、三十年后开始出现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工业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石。中印同时在70年代末期开始经济自由化政策,中国成功而印度失败,原因就在于1964年开始的全面普及教育为1978年开放改革及时地提供必须的、具有基本文化基础的年青劳动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