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少胜多的管理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其它例子
    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一台个人电脑能赚几万块,现在是大宗产品;手机从号称“大哥大”的奢侈品变成了大宗产品;dvd瞬间成了大宗产品……

    中国生产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照相器材、三分之一的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它们都是中国大宗产品浪潮的产物。

    不胜枚举的例子,波澜壮阔的大宗产品浪潮。

    二、抄袭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帝国主义在仿造战略上搞双重标准

    十年前,政论家俞力工在《华声月报》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仿造、伪造与生意”。文章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仿造战略上搞双重标准。

    参观欧洲的博物馆,稍加留意便可发现,欧洲早期的瓷器均以中国产品为样板加以仿造或伪造。欧洲人甚至称瓷器为“中国”(china),直到今天专业界还习惯夸赞自己的“中国”(瓷器产品)如何、如何好。这种把人家的国名都给盗了的仿造,可算是最彻底的了。

    千年以来,国际上的贸易商品多数产于中国(1850年仍占60%之多),后进国家不只爱用中国货,也爱仿造、伪造中国货。英国工业产品开始占据国际市场,还是1850年以后的事。然而翻翻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似乎从未伸手要过什么专利费、生产许可费或知识产权转让费。相信那时中国人的心情,就有点像今天波音公司和奔驰公司的老板,即“有本事尽请仿造和伪造”。

    自从西方国家得意之后,便开始树立保护专利权的观念和法律。五、六十年代,他们讥讽日本为“仿造之国”。七十年代,台湾、香港、南朝鲜均给贬为“伪造贩子”。似乎,东亚人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剽窃他人的智慧结晶”。

    实际上,西方国家诸如美国、德国,几乎无一不是靠仿造、伪造英国工业产品起家,其后,又是靠罗盘的指引、火药的威力把咱中国人打得奄奄一息,这时光,他们也不曾向中国人支付过什么生产许可费;相反地,中国人还得赔偿大把、大把的银子。

    至于知识产权问题(如电脑软体),唯一避免仿造与伪造的办法,便是把技术提高到他人无法仿造与伪造,或把售价压到不值得伪造的程度。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