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仿造驱动大宗产品浪潮
所谓大宗产品浪潮,是特指由于技术相对滞后,中国被迫忍受外国,特别是帝国主义跨国公司的严重剥削,产品昂贵、稀少;后来,经过自主研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技术转移,或仿造,价格大幅度下降,产品大规模普及,中国企业迅速占领市场,最后在中高端领域和富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大宗产品浪潮在全球有,在中国表现更为突出。
程控交换机
20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从农话到国家骨干电话网用的全是国外进口的设备,行业内流传着“七国八制”的说法,就是说,当时的中国通讯市场上总共有8种制式的机型(其中日本的nec和富士通分别占据了两种制式),分别来自7个国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mt公司和法国的阿尔卡特。
国外产品长期垄断中国通讯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是造成国内电话装机费用居高不下、电话不能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装固定电话要排队、请客,且价格极高。在一个中等城市,装一部家庭电话需要排半年队,花4000多元“电话初装费”,而单位用户要花5000元左右。当时,中国固定电话的整体普及率尚不到10%。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的中国对交换机的需求量很大,国外产品价格很高,利润丰厚。
为了替代进口,原国家邮电部也计划开发程控交换机,但邮电部门的研究所最后也没能把外国的控交换机仿造出来。奇迹出现在解放军郑州通信学院身上,1989年,他们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套万门程控交换机,即著名的04机。在04机产品基础上,成立了巨龙公司。
04机研制成功鼓舞了一群中国企业进入通讯设备制造工业。在04机于1992年进入市场后的几年中,华为、中兴和大唐相继开发成功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华为和中兴的程控机都与04机技术的自然扩散有关系。也就是说,一批中国通信企业在中国仿造巨龙04机的基础上往上走的。
仿造、在仿造基础上的提高,再加上政府的政策的扶持,国内厂商崛起,把电信产品的价格迅速拉了下来。国外进口的程控交换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从90年代初期的每线300美元—500美元,下降到了1998年的50美元,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有些已经低于了成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