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中国人买得起的车
汽车骨干企业和外国汽车公司合谋,疯狂敛财。比如,广州本田,在我国生产的雅阁牌轿车,销售价高达30多万元,折合390万日元,高出日本国内价格60%,利润率高达36%;德国大众与我国合资生产的汽车数量仅占其总量的14%,但利润的80%却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多美元。
有些国有汽车企业知道,这种疯狂敛财的日子是长不了的。于是,大大加快了敛财的速度。路风教授说:“一些新项目连原来合资企业的国产化努力也省去了,完全靠进口散件、甚至大件组装,创造出了一种更简单的生产方式。成立于2002年10月的北京现代,在2003年6月便生产出了两万辆索纳塔轿车,被称为‘现代速度’,2003年5月,长安福特推出的蒙迪欧从筹备到下线也不过短短3个月时间,在这种‘现代速度’的合资公司中,工艺简单到只需要大件组装,技术研发毫无用武之地。”
而奇瑞的前任董事长詹夏来在1999年就率先提出了“中国人能够造出最好最便宜的家庭轿车”的口号。
1999年年底,奇瑞第一款车下线,就是风云,2000年生产了两千多辆。2001年年初,奇瑞车正式上目录了,全年卖了两万八千辆。这个车出来以后德国大众曾经运回本土一辆,拆完了以后发现这个车不错,还这么便宜,大众就认为,风云对桑塔纳直接形成了威胁。那时桑塔纳二十多万,风云车八万八,然后大众就在知识产权上做文章,企图逼奇瑞就范,当然没有得逞。2002年奇瑞卖到了5万辆,德国大众曾经提出来收购奇瑞,或跟奇瑞建一个合资企业,无非是合伙分赃,像上海大众一样。被奇瑞拒绝了。
奇瑞为什么会造出这么便宜的车?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想到廉价劳动力,国内采购什么的。当然,这些都有关系。其实,奇瑞追求的远不止这些,他们希望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切断外国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外国人离开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低端市场上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比如说高昂的管理成本,自以为是、市场观念麻木不仁、和合作伙伴同床异梦等等。
奇瑞的做法是,集中力量,一块一块啃硬骨头,目的是做个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制造商。
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真正的杀手锏就是“低成本”、“高质量”这两把刀子,少一把都不行。通过低成本迂回,在大众市场亮个相;通过低成本、高质量,巩固大众市场;最后,向高端进军,切断外国人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大小通吃。
因此,“中国人能够造出最好最便宜的家庭轿车”,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原则。
举个例子来说,共轨、直喷很多都是专利技术,奇瑞通过授权生产这些发动机,但不能享有自主知识产权,奇瑞力求通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降低整车的成本,从而降低汽车的售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