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少胜多的管理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案例:杂牌军打败了中央军(1)
    低端包围

    ——按客户的要求定价,打败不可挑战的产品

    案例:杂牌军打败了中央军——奇瑞在自主开发上为什么出类拔萃?

    一家地方小汽车公司打破了三大汽车骨干企业散布的神话

    当年,外国汽车企业要进入中国必须寻找中国合作伙伴,而且持股不得超过50%,要合作就必须和国内所谓的汽车骨干企业(“三大”等等)合作,“三大”坐吃外国人的技术,长达十八年,从未开发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投入批量生产的新车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路风教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对此进行了揭露:

    为了推卸责任,中国汽车产业散布过几个著名神话,除了上面提到的规模神话和产业集中度外,还有另一个已经变成陈词滥调的重要神话,即进行自主产品开发必须以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为前提条件。

    例如,某中国汽车企业的一位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定程度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独立到什么程度要看市场。搞到50万辆,必然有开发能力。自己只有10万辆能力,就只配做小改进和国产化,根本开发不了新车型。”

    另一家中国汽车企业的领导人也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化产业,只有到一定规模才能搞研发,做8万辆10万辆肯定和做100万辆是不一样的。现在国内企业之所以不能自主开发,关键还是一个规模问题,因为汽车工业需要规模来支撑。中国汽车工业的开发现在只是用吸收方式来解决国产化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

    在2004年的两会上,一位汽车集团的领导又把门槛进一步抬高:借鉴国际汽车业品牌发展经验,一个成熟的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一般要求企业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规模,1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投入,10亿美元的运转费用,同时还需要8000到1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约30个实验室等。他强调,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生产规模不超过100万辆,资本投入和研发队伍就更无法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据此,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之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实现的。另一位总经理说得更悬乎: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中国人控股并起主导地位的汽车企业一定会出现。前提是中国的汽车市场要达到1000万辆的保有量,市场稳定,产业基础完备。

    三大汽车骨干企业散布的神话最终被一家地方小汽车公司打破了。这家公司就是奇瑞汽车公司。奇瑞汽车公司的经历是个传奇。

    九十年代初,芜湖一家村办工厂一年就能造出几百台车,一个多亿的产值。这个现象引发了地方政府干汽车的念头。

    1995年,安徽芜湖地方政府花了2980万美元,买下了英国福特的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自己动手干了起来,后来为了给发动机拓宽销售途径开始做车身厂、做整车,奇瑞就是这样起的家。合资轿车厂花100多亿元才能建设的生产线,奇瑞总投入17.5亿元就建成了。后来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七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几十年的过程。

    1999年12月18日,首辆奇瑞轿车下线。

    2001年6月16日,奇瑞万辆轿车下线。

    从1万到10万,奇瑞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