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奔波之下,严介和没有显出丝毫疲倦,他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独家专访。对于这段时间以来外界的质疑,严介和显得较有自信,“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我不怕尖锐”。
拷问一:太平洋集团经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企并购两大业务,因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备受质疑。他用什么条件来与政府斡旋,获得如此之多的信任、拿到数额如此巨大的订单?
严介和表示,他能在其中游刃有余是因为“我比政府还要了解政府”。严介和坦言,他是一个善于和各级政府打交道的人。他手中有两个筹码:一是1997年开始从事的bt项目(即城市基建项目,bt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移交”),主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介和手上有地方政府渴求的推进城市建设的资金;一是2001年起大规模接手亏损国企,能够减轻当地政府头疼的国企负担。
严介和非常自信地说,他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他给政府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不怕不接受。“银行同期利率下调50%,谁能有我开得低,一般也就是下调25%。”
拷问二:太平洋集团的利润有90%来自bt,这种模式一方面要大规模垫资,一方面收取的利息较低。那么,巨额利润从何而来?
bt是bot(建设-经营-移交)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严介和所签的订单都是和政府合作的。
严介和此前宣称,bt的利润高达35%。太平洋的盈利来自何处?严介和解释说,太平洋集团为规模效益,如今全国有100多个bt项目在进行,背后因为物流、材料、管理的整合,真实造价低于政府报价,从中有利可图。
而且,严介和有意回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太平洋集团目前主要在与内蒙古、新疆、海南、云南和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当地政府谈判。因为“市场经济已经很发达了,很难再获得高额的利润”。
拷问三:太平洋集团有100多亿元的自有资产,而bt项目总订单2700亿元。业内人士指出,bt模式一般要求总承包方要有至少30%的自有资金,否则会有金融风险。严介和如何避免资金链断裂?严介和说,他的对策是帮助政府融资还钱。他认为,帮政府还钱也很容易操作。“比如,政府的公司提出融资,我帮它担保,融来的钱还我;或者我的公司融资,政府担保,但是负债和利息是政府的,融来的钱还给我。我们是相互支援,或者说和政府的合作是相互利用。”
拷问四:严介和的另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大规模涉足国企并购。虽然他一再声称这与bt之间没有任何交易关系,但为何签订基建协议同时也签订重组协议,并购国企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有多大的利益可图?
严介和承认一开始做国企托管是为了博得政府的信任,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但他回避了两件事情之间的关联,只表示,有的城市中同时有bt和托管的国企,有的城市中只有其中一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