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用对策略,做对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重新定义管理企业的方式(2)
    十字路口上的制药业

    过去的成功从来没有确保过未来的胜利,这是一句老话,而且在今天看来更有道理。瞬息可以万变。就连威力无比、成就斐然的企业—或者是整个行业—都可能被变革的巨浪冲击得支离破碎,或者被完全吞噬。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随着有关人体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有哪个行业看上去会比制药业更有前途呢?但是今天,它却站在了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其原因是全球竞争、新科技的影响,以及公众对药品价格高昂怒不可遏,这预示着政府将更多地干预该行业。

    20多年来,制药业一直是棵没有对手的生机勃勃的摇钱树。在1980年~2000年期间,制药业的全球销售额从220亿美元上升到了1 490亿美元。销售利润率在20%左右,利润节节攀升。20世纪90年代期间,10大公司的市场值增加了10 000亿美元。所有人都宠爱制药业—投资人喜欢它的两位数的回报,公众喜欢那些使人们生活更好、寿命更长的大量突破性药品,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经理们就更不用说了。

    该行业的商业模式是高差异、高利润的生产商。多年辛勤的研究产生了沃纳兰波特(bert)的立普妥(lipitor)、辉瑞制药的伟哥和默克(merck)的伟克适(vioxx)这样的药品,而这些巨头获得的高额利润反过来又推动着更多的研发工作。这个行业在很多地方与电影业十分相似—前期开发费用巨大,失败不计其数,偶尔面市的轰动型成果就能万事大吉。

    按照任何人的标准,该行业的利润率仍然丰厚之极,但却遭到了来自几乎四面八方的冲击。有些因素已经纠集在一起要改变整个局面。比如,产品使用期限缩短了。在最红火的日子里,制药商可以享受专利的长期保护—远远超过几十年的有效期—其方法是用小小的区别来扩展、延伸专利。但是,管理部门已经比以往更加愿意尽早敞开竞争的大门,包括来自非专利药和所谓专利药的竞争—即能够产生类似药物作用、具有微小差异,从而能绕开专利的药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开发中的药品未能成功地进入市场。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比较容易的病症已经被该行业攻克了,而剩下来的重大研究难题—比如糖尿病、抑郁症和各式各样的癌病—却复杂得多。

    新的激烈竞争提高了市场营销费用,并且已经开始压缩利润空间。它还促使有些制药公司挑战市场营销的极限。比如,州首席检查官们已经指控过无数制药公司向政府收取的价格高于向医生们收取的实际价格。而且,当然,药品价格已经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过去的定价模式依据的是一个分级价格体系,其中最高的价格由美国消费者支付,而其他国家的公共医疗部门却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把价格压下来。在按照世界标准相对比较富有的美国人愿意出高价的时候,该模式运行良好。但是,鉴于医疗成本全面直线上升,美国人已经不再容忍这一价格体系。比较便宜的药品的进口量—主要从加拿大进

    口—预计如今已经占了美国市场的2%。尽管有措施旨在压制这种趋势,但进口量必然会继续增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