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至少可上溯到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纹饰的转变时期,陶器上的纹饰逐渐由生动形象的动物图案转化为抽象的几何印纹。陶器的纹饰多数是优美而流畅的直线、曲线、水波纹、云雷纹、漩涡纹、圆圈纹等等。关于这些几何纹的含义、起因和来源,考古界、美术界颇有争论,至今乃是中国艺术史之谜。
一种说法是,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体现了原始人们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化。几何印纹首先是由制陶工艺决定的。最初,由于手制陶器。尤其是用泥条盘筑法所制的陶器需要经过拍打陶胎,以使陶器致密、耐用,陶拍上捆扎的绳索等就在陶器表面上留下了印纹,这是几何印纹陶的萌芽。早期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我国江南地区常见的方格纹、网结纹、席纹等编织纹,就与南方地区盛产竹、苇、藤、麻之类的编织物有关。叶脉纹是树叶脉纹的模拟,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漩涡。在实用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陶器,在实用之外还要求美观,
于是陶器纹饰逐渐规整化、图案化,装饰的需要便逐渐成为第一位的了。抽象的几何纹实质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实用中分离、凝炼出来。(参阅《江南地区印纹陶学术讨论会纪要》,《文物》1979年第1 期)另一种看法是,几何印纹陶纹饰虽然有的来源于生活,但更多的几何印纹同部族图腾的崇拜有关。南方的许多几何形图案就与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如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在古代社会,陶器纹饰还谈不上是一种装饰艺术,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是氏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新石器时代主要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可能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半坡类型彩陶直线形纹饰是由鱼纹变化而来的,庙底沟类型彩陶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的,北方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的。如果彩陶几何纹确实是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那么,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与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则分别代表着属于以鱼和鸟为图腾的不同部落氏族。当时彩陶纹饰的演化规律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所以,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彩陶纹饰,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只是纯形式的“装饰”、“美观”
的几何印纹,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氏族图腾含义的。(参阅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