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林逋为何隐居孤山?
    在波光粼粼、景色秀丽的杭州西湖中有一风景名胜——孤山,湖水环带,孤峰独耸,清幽而宁静。这里就是宋朝处士林逋的隐居处。

    林逋,安君复,生于公元967 年,卒于1028年。林逋曾在孤山结庐、隐居20年,足不及城市,所居多植梅,并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今有墓祠于孤山之阴,放鹤亭之南。据说这里就是林逋的故庐,庐依岩结屋,下临后湖,和宝石山相对,环境清雅无比。

    据《宋史》记载,林逋自幼才华过人、少年时就是一个满腹锦绣的才子,无论在书法上和诗词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史载他“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峡峭特,多奇句”。特别是他的梅花诗,独树一帜,奇丽动人,为后人所赞佩。林逋虽然是个才华出众的文人,但他却立志不做官,不经商,也不娶妻,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学者认为,林逋生逢北宋盛世,而且并非无才,也非无做官的机会。但他却不趋荣利,寄情山水之间,淡泊无为,这大概与他广读诗书,受到老庄之说的深刻影响有关。林逋消极避世的思想,显然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今天是不可取的,但他那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甘心淡泊、不趋炎附势的品德却值得后人学习。

    也有人认为,林逋的隐居山林可能与他的家境和自幼养成的性格有关,据曾与他唱和的晚辈诗人梅尧臣说,林逋是因为“少时多病,不娶,无子”。(《林一靖先生诗集叙》)林逋的祖父名克己,曾出仕五代时吴越的钱镠王,“为通儒学士”(《西湖拾遗》)。但是到林逋出生时,家道败落,生活已极其贫困。10多岁时他父母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哥哥与他相依为命,父母双亡,生活艰辛,使这个本来性情就比较沉静的孩子更加沉默寡言。因为出身书香门第,又加上文章的启蒙教育,使林逋养成了“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的性格;这与他长大后不求荣华富贵,甘愿过恬淡闲适生活大有关系。

    据一些史料记载,林逋自己时常对朋友说,人生贵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志向,人生的乐趣不在于有美满的家庭,也不在于功名富贵,我生性恬淡好古,不愿趋荣逐利,只有青山绿水与我性情相宜。虽然那些封爵受赏的达官贵人未尝不显赫;那些举案齐眉的佳事未尝不美妙,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故乡的灵秀山水有味道,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还是流连于湖光山色为好。(见《西湖拾遗》)林逋壮年时曾经离开过家乡,“放游于江淮之间”,不久,因看不惯那些热衷功名利禄之徒,也不习惯都市的喧闹生活,又回到西湖,并选定西湖中的小岛孤山作为隐居之地。孤山四面环水,满山叠翠,非常幽静。林逋在此建造草庐,过上了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