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6年(宋靖康元年),中原大地又爆发一场大动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乱”。它是继公元5 世纪爆发的永嘉之乱后的再次中原民族大迁移,使中国南北分治又割裂了两个半世纪。这场大乱更大的损失,是使五代后复苏和发展的中原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历史车轮又一次倒退。
北宋王朝和金国贵族是这场大乱的肇事者。而大乱,也使北宋的两个昏庸皇帝,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连同他们在东京(开封)的几乎是全部赵姓王族,都被充作战利品,送到北国永为奴隶。
有人说,当时如果北宋王朝力主抗战;坚持不懈地起用李纲等主战人物,摒除主和派,那是不会有此下场的。
他是有多次机会打败金兵,解救京师之围的。其中的一次,就是来自西北的勤王劲旅种师道、姚平仲等10万将士援解京师之围。
这年一月,刚登上帝位的赵桓(钦宗),继续打出两张牌,一张是乞和,送上人质康王赵构;一张是抵抗,起用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面主持首都东京的城防事宜。其时,来自西北边境线的有两支劲旅,那就是由老将种师道率领的熙河经略姚古和他的儿子姚平仲、孝凤经略种师中等部队,因为京师紧急,种师道、姚平仲的10万将士已先抵达。
皇帝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实抚京畿、河东、河北;姚平仲任都统制,也就是把京城外的军务全交由他们掌管了。
种师道、姚平仲等积极备战。可是发生了争执。按种师道之见,须等种师中等军赶来,聚集优势兵力,然后出击,则破敌可操必胜之券;但姚平仲“恐功独归种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为言”(《宋史。姚古传》)。而李纲也急于求战,以打出一个新局面,振奋人心,“伯纪(李纲)命大将姚平仲谋劫贼营,虏先为备,初出师,以为功在顷刻,令属官方允迪为露布”
(《玉照新志》)。于是就在二月初一,由姚平仲亲率7000人发起对围城金军主营所在地牟驼岗发起夜袭。宋军期在必胜,不知此情报在三日前已泄露,结果全军大溃,主帅姚平仲也下落不明。
这一仗,并非是大仗,可是为主和派和皇帝对外妥协增添了藉口,他们排斥李纲、种师道,把所谓的“破坏双方和谈”罪状,全归咎于直接冲阵的姚平仲无纪律。可是当要审查姚平仲时,这位将军不见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