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我们更有理由为张琳老师而感动。她真正地尊重和理解了孩子,其可贵就在于,这是一种平等的爱而非俯视的爱。俯视孩子的教育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不可能真正被孩子接受。我们肯定张琳老师的这种“尊重教育”是重在实质,而不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我们的教育可以不必都去这样排座位,但却必须给予孩子充满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不要违背和扼杀孩子的心理需求与美好天性,并信任孩子,使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让我们的教育因为师生之间的真诚理解和尊重而充满感动。1227(原载《光明日报》)
关键在于“管教”出了问题
青岛一位中学教师投书《青岛晚报》,认为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中国青年报》教科版编辑感觉这个话题捕捉得很有代表性,既敏感,又尖锐。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主题为“学生欠管教吗”的大讨论。编者按说:“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多是独生子女。一棵小树要长成栋梁之材,中间少不了剪枝,更何况人的成长。”
而这位教师在致当地媒体的信中说:“最近报道的我市某中学学生联合炒掉班主任的事让人深思。学生为何要炒老师?是老师犯了错误吗?是老师不能胜任吗?读完报道才知道不是这样,是因为班主任不让学生谈恋爱、穿出格的时装。全班只有三名同学没有联名行动。再联系到前不久某校上初中的几个女孩离家出走、某学生将批评他的老师打倒的事……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以下本文为这次专题讨论发表的第一稿。
这位青岛教师所说的学生的种种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不服管教,所以他(或她)主张更要对学生严加管教。这样“硬碰硬”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只能越发将问题激化,这不是教育的根本良方。“管教”是什么意思?从广义上说,管教可以是教育的通俗化说法;狭义上呢,正如这位教师的主张,无非就是惩罚和训诫。孩子离家出走,学生顶撞老师,孩子心理不甚健康,学生思想存在问题,这些当然都是教育的失败。我们首先应该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是冲动或盛怒之下就要对学生严加管教。
这些教育问题的存在,和尊重学生、倡导激励与赏识没有关系,这绝不是尊重学生的过错。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在人格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互尊互爱,如同一种朋友和伙伴的关系,而绝不能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
出了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学生联名炒老师鱿鱼的事并不鲜见。一个多月以前,浙江乐清市一位女教师就曾因为着装新潮而被学校解聘,这也是学生联名要求的。成都市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湖北黄石一群小学生联名给校长写信“弹劾”不合格班主任。这是民主意识的萌芽,需要好好呵护,而且是一个契机,正可弥补民主教育的缺失。像青岛这例事件,全班只有三位同学未联名行动,难道说问题就全在于学生吗,老师的态度和“管教”方法有没有不妥之处?
“管教”这个词显得有些生硬,不如还回归到“教育”吧。教育不应该是生硬的,教育不能是责打,不能是怒斥,不能是教训,更不是娇惯。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探讨不尽的话题。而今提倡的激励与赏识是教育良方之一种,我们不能把家长老师的一些不良教育方法所带来的问题,归罪于激励和赏识。
“管教”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教师的态度和观念。我觉得有些教师的观念还存在误区,以为孩子“不成器”是由管教不严造成的。实则相反,好多问题正是由管教不当引发或激化的。如果师长采用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保障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他们会一时赌气就离家出走吗?如果老师和学校实行的是“爱的教育”,老师真心地爱学生,就会赢得学生由衷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好老师,学生们舍得联名炒掉吗?不要以为孩子就没有是非观念,就不懂得爱憎分明,一个教师是否合格还是得由学生说了算。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首先得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有我们的老师,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不是责备现在的学生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教育吗,然而我们身为师长的又做得怎样呢?1206(原载《中国青年报》)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