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回归天性与自然
打开语文课本,呈现在眼前的也许不是名家名篇,而是同班同学的作文。这些入选课本的小学生作文,都是在课堂上30分钟内完成的,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事后再加修饰。这样的“奇迹”发生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他们使用的是一套人教社版“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该校已有8篇学生作文入选这套教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产生?因为这是一种回归天性的教育。“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同时又是一种自主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教育去适应学生的天性,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育模式,不是束缚和扼杀天性。
稚童作文入选语文课本,这不仅仅是一种值得欣喜的教育现象,更应该引起我们对于以往教育体制和体系的反思。
教育体系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课程设计上。传统语文教材过分偏重名家名篇,再加上分析评价中不乏主观延伸的溢美之词,致使这些经典作品给学生的感觉是高不可攀的,是和他们自己的作文有着天壤之别的。即使他们再努力,自己也不相信会达到那样的水平。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知难而退的畏缩心理,这很不利于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进步。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名家名篇就像不可逾越的“高墙壁垒”横亘在学生面前。而现在教材中收入学生作文,与名家名篇“平起平坐”,这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观念上的启示。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发挥天性的自然流露;每个人都有表达的和能力,写作是一件最自然而然的事。正是因为回归了天性,打破了人为的限制,小学生们才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足以入选教材的美文。这是带给教育的深刻启示。
学生作文入选教材,大家一起学习同学的文章。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平等的起点,由于课文是同龄人的真实故事真实情感,学习起来也就有了“共同语言”。孩子们怀着浓厚兴趣热烈讨论,主动地参与其中,自然事半功倍。同时还灌输给孩子这样一种感觉和意识,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创造成功,成功不再那么神秘。这跟武汉某小学树立“名人墙”有异曲同工之妙。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可以和成功人士同上名人墙,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会有效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创造意识。
课本收录学生优秀作品,是一项教改的重大成果和有益尝试。我们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就是孩子的成功成才和健康成长。成功就是人的创造潜能的不断开掘,而开掘潜能和大胆创新的前提就是回归天性。可以说,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回归天性与自然。这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非常期待更多像学生作文入选课本这样的“创新现象”出现,非常期待我们的教育体系逐步回归天性。1228(原载《山西晚报》)
何必动辄拿书本说事儿
最近有人“咬文嚼字”地挑出了某散文大家著作中的130多处疏漏和差错,自誉为“石破天惊”。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有人对某名人传记的“匡谬正误”。不管这些“差错”是属于文史还是文字方面,都给我们摆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和判别文章中的差错,如何对待我们的阅读和发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以判定的标准是否靠得住。如果仅仅依据历史教科书和语言词典来评判,就未必那么客观了。且不说前两年有位退休教师指出“中学历史教材错误多达数百处”是否可信,教材编者认为有些“差错”是“史学界见仁见智的问题”。既然教科书上说的也并非定论,那人家的怀疑就有一定道理。历史的真实面目是不可能“见仁见智”的。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一切以史料、课本和词典为准绳,则难免走入教条主义的误区。因为书本是用来记录生活和历史的,词典是记录语言实践的,它们永远都滞后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如果一切只能向“既定”看齐,我们的学问和语言都将停滞不前。
还有一位老学者曾经列举了高一语文课本的种种“失误”,简直就要把作者们的创造力给扼杀殆尽了。他建议“转瞬即逝”应改为“稍纵即逝”,“行驰”应改为“行驶”,“游目驰怀”应改为“游目骋怀”,等等,一切都得按照习惯性用法,不可以有丝毫个性创新。如此“禁锢”下去,语言还怎么发展?多亏公元前没有一部金科玉律般的词典,否则我们今天恐怕还得“之乎者也”吧。
以上两例至少说明,书本不是“铁律”,根据书本得出的“错误”未必可靠。因为说到底,书本也只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等同于客观事实。我们的知识就是在不断地推翻与论证中进步的,发现新的,刷新旧的,创造新的,更新旧的,这种知识的新陈代谢是正常的。如果仅仅因为这种发现与创造不合所谓经典,不循规蹈矩,就要一棍子打死,那就是有害的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