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摇“分数命根”有何不好?
长春市一学校在小学五年级试行“贷分制” ,学生考试成绩差可向老师申请“保密贷分”,等成绩好时再将贷得的分数双倍还上。作为配合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有益探索,这项“制度”将对校内所有学科和活动进行量化评估,实行存贷分方式。
此举出现争议恰是正常的,因为分数是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敏感核心,是我们教育体制的一个“软肋”。谁也无法否认,现在我们的学生还都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当然分数作为一种量化的评价标准,不见得就一定不好,问题是当前的“分数”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哪些素质?评价内容和方式,对学生是否公平,对成长是否有利?
学习成绩和创新素质是两码事,由于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必然疏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如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的: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多年后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我们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分数教育”而骄傲呢?一个国家可以凭借科技的迅速发展成为强国,却不可能依靠“成功”的分数教育走向富强。即使所有学生都考出高分,到底又能推动谁的进步呢?因为分数再高也不过是在重复和模仿别人业已发现的知识,而创造才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下,也许有人很难理解“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深刻含义,这句话也就只有爱因斯坦能说得出。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教育根基的不同。不应该把分数作为教育的根基。
针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们再来审视长春某校的分数改革,就会发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意义。“贷分制”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和发挥空间,而且坚持了自愿原则。这没有伤害到任何学生的利益,也不可能让孩子产生惰性。因为可贷分值最高不得超过10分,还贷时还要“连本带息”,这压力够大的了。但我觉得像本校老师所说“贷分可以培养责任与诚信意识”也有点夸大其词,而且双倍还贷“太黑了”,如果学生下次还不起怎么办?是不就更打击自尊心了。如果考试分数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那么贷不贷分也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项改革有一点很值得称道,就是对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量化评估。如果真正体现学生创新等素质的指标,能够逐步纳入分数评价体系,并且影响学生的升学深造,那么“分数”这个概念才能变得越来越科学。
毫无疑问,现行的分数教育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发育,因为这个“分数命根”甚至决定了学生地位和心理的尊卑。成绩优异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这种教育模式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孩子构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利于他们的人格成长。
对这种分数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不过要真正动摇“分数命根”的根基,光靠一个“贷分制”可不成。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大环境的改良,教改需要“动点真格的”。0629(原载《沈阳今报》)
面对早恋,这样的好老师令人感动
北京171中学年轻女班主任张琳,让有早恋倾向的男女同学坐在一起,并告诉他们应该为自己负责。这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已经“护送”了三对这样的少年度过高中时光。张琳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被学校推荐到专门的研讨会上。当然,这种“尊重教育”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了解张琳老师的具体教育过程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好老师令人感动。她感动我们的地方不在于排座位的方式,而在于她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她是从一种人性的角度去体察和关爱学生的身心发育,尊重和呵护孩子的人格成长。当一位老师能够给予学生这样一种平视的师爱,她真的可以引为孩子们的知己了。
理解她的这种与众不同然而颇具成效的师爱,首先我们不能误读她的教育方式。她并没有鼓励早恋,更不曾打击早恋,而是在恰当地引导。鼓励或者打击早恋肯定都是不妥的,会容易伤害孩子。张琳老师尊重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只有从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出发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
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分别会有各自的特点,在异性同学交往当中也是如此。高中生渴望异往,这是青春期的心理需求;有些男女生之间产生朦胧的好感,的确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师长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甚至视为洪水猛兽。过分地重视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弄假成真误导了孩子的正常交往。而像张琳老师这样的开明态度是非常可取的。对待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采取更为自然的方式,不要陷孩子于尴尬的困境甚至刺伤他们的尊严,否则后果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而且,相信孩子,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自主意识,是一种更为迫切和重要的教育。
我们当前的教育还是非常缺乏这种开明态度的,很多时候对孩子缺乏起码的理解和尊重。动辄设置重重障碍企图扼杀这种人性和天性,甚至拿孩子做反面教材等等,真的令人悲哀。比如什么男女分班防范早恋,专门开设男子高中,这样偏激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因为它不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在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发育需要异往的时候,教育者却要禁止和扼杀,严重地会导致孩子人格和心理的畸形。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人性的呵护和滋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