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农民错在哪里?他只为了赚钱,属思想认识问题,而在思维方法上,他缺乏整体思维的素养,只顾部分,不顾全体,只顾一时得利,不顾长远利益,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惩罚。
第二,注意到事物内部的结构。
在进行系统思维的时候,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没有部分系统也就不会存在。而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好呢?所谓好的结构,是说一个系统内部组成的部分组织得比较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北京大钟寺有一口大钟,造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接近600年的历史。这口钟音质悦耳,圆润宏亮,节奏明快,声音可传至四五十公里远。但它的结构比例由于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一直未能测出。解放后,才用超声速仪计算出它的重量为46.5吨。大钟的成分为铜80.54%,锡16.4%,铅1.12%和少量其它金属。这个比例被公认为造钟的最佳比例。相反,1733年俄国造的“皇钟”,重193吨,但是由于合金比例及结构的错误,敲第一响就震裂了。
大钟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如果组成它的部分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整体的解体。由此可以看出结构合理性的重要。
第三,充分考虑到各要素。
系统或大或小,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我们把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同样的,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或是发挥最好的作用,或是处于最佳状态,则必须要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并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并且要相互协作才能达到目的。
如果我们在考虑或是解决问题时,对系统的各要素考察并不仔细,或者挂一漏万,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顾此失彼,甚至导致全盘皆输。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系统各要素考察充分而赢得的战争--坎尼之战:
汉尼拔是古代迦太基的军队统帅,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是坎尼之战。
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汉尼拔率军取道西班牙,穿越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直抵亚平宁半岛,并攻占罗马的重要粮库坎尼。坎尼的失陷使罗马大为惊骇,集结了8万步兵和6000骑兵的大兵团,准备与汉尼拔决战。而汉尼拔只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
面对数量占压倒优势的敌人,汉尼拔分析了一切要素,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争取胜利。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会战开始之前,汉尼拔作了周密的部署。他知道该地夏季中午常刮东南风,因此首先占据了背风的位置,将4万步兵背向东南布成一个凸半月形阵势。汉尼拔令一部分步兵在半月形的中间突出部位占领宽大正面,故意“示弱”以引诱敌方从中央部位突破。又令500名精壮士兵,身藏匕首,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向罗马军队假装投降,借机混入敌阵,待机从内部打乱敌军。与此同时,汉尼拔又将一万骑兵配置在步兵半月形阵势两侧,保卫两翼的安全,并准备从侧后包抄敌人。
8月2号上午,罗马军队先发制人,集中兵力向汉尼拔半月形步兵阵的中央突起部分猛攻。经过一番鏖战,汉尼拔即令500名身藏匕首的士兵,跑到罗马军阵前交出自己所持的剑、矛和盾牌,表示投降。罗马军队信以为真,就把他们置于阵后继续攻击。这时,在汉尼拔布置的凸半月形阵中,中央突出的步兵逐渐后退,让罗马人以为他们是在溃败,遂令后续梯队的步兵一齐加入战斗,发动进攻。眼看着罗马军全部进入口袋了,汉尼拔急忙令两翼的步兵主力猛攻其侧翼,骑兵从侧后方包抄过来。战至中午时分,东南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罗马士兵两眼难以睁开,既不能准确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投射武器,也不能灵活地避开从汉尼拔军队里顺风投射来的密箭和石头,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正在这时,500名假装投降的士兵从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刺死身前的敌人,再从死者身上拿过剑、矛和盾牌,在罗马军队内部横冲直撞,四处厮杀。罗马军冷不防受此一击,顿时大乱,战至天黑,彻底败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