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九章 李健吾:活着是为了“掏一把出来”(2)(2/2)

    抵法后,他先入巴黎语言专科学校现代法语高级班学习。抵法后十余天,传来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几天之内,东三省全部沦陷。这突发的事变,让海外的游子,最深切地感受到祖国二字的份量,耻辱,彷徨,又无可奈何,只能一任外国人的嘲讽。最让李健吾感到难堪的是,与法国人谈话谈得好好的,对方忽然会一句问话:

    “你是日本人?”

    “是中国人。”他回答说。

    情势变得极为尴尬,谈话中止,彼此在两种极不相同的心理之下分手,各自走开了事。开头两天,每天一清早,他还赶到街口买一份早报看,气闷归气闷,总还有个盼头,一个星期以后,报也懒得看了。接下来的“一二八”沪淞抗战,十九路军总算为中国人争了一点体面,兴奋代替了消沉,希望变成了现实。他又买报看了,这回报贩不再以轻蔑讥诮的口吻挖苦他了,却换了另一种口吻来讽刺:“中国人,怎么不回去?”甚至房东太太也奇怪,中国留学生竟然没有一个回国参战的。他们只好解释:中国是募兵制。最后日子久了,“一二八”又在丢脸之中结束。他们便加一句解释:这个政府不会抗战到底的,回国没有意义。法国人绝不可能了解中国复杂和紊乱的情势,但是祖国两字却在李健吾心中粉碎了。

    正是在这种激愤、屈辱的情绪下,为了激励国内的士气与民心,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头的愤懑与孤独,李健吾先后写了两个剧本。第一个是以辽沈失守为背景的三幕剧《火线之外》,第二个是以淞沪抗战为背景的四幕剧《火线之内》,正式发表时改名为《老王和他的同志们》。《火线之外》后来又改名为《中秋节》。朱自清由伦敦来巴黎游览时,看了这个剧本,专门为它写了序。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沉没了,整个上海沦陷了。正在这时,留在北平,已然做了北大校长的周作人,考虑到李健吾日后的生计,托人给李健吾捎来话,说你留在上海没有出路,还是回北大来做一个主任罢。师长的情义,他不会不领会,而此时出任北大系主任意味着什么,他也不会不知道。怎样回复呢?几乎是不假思索,“我写了一封回信给那人,说我做李龟年了,唐朝有过这个先例,如今李姓再添一个也不算怎么辱没。”(李健吾《与友人书》)李龟年是唐宗室子弟,通音律,后来流落江湖,成为著名的乐师。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是赠给他的。李健吾说这话,表明他宁可去当戏子,也不去为敌伪效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