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好文学,芦苇便向自己经常阅读的《益世报》投稿,他的第一次诗歌投稿也很快被《益世报》副刊刊用。接下来,芦苇同沈从文书信联系不断,在沈从文的指导下,芦苇在那段时期创作和发表了二百多首诗作。
这年的秋天,芦苇的父亲患了急性肺炎,使用了盘尼西林等药物。盘尼西林当时十分昂贵,需十几万法币一支。芦苇家里因此欠了一大笔债。当时芦苇家只有姐姐一人当小学教员,微薄的薪水根本不足撑起这个家庭。看到母亲和姐姐的愁苦状,芦苇便试着向沈从文写了一封信,说明家境情况,并提出想预支一些稿费的请求。
接到芦苇的求助信后,沈从文万分焦急。他知道,以当时芦苇的知名度和文章,是很难获得报纸预支稿酬的。而自己又实在拿不出钱支持这位未曾谋面的青年作家。于是,他就在1947年9月20日的《益世报》副刊上登了一则卖字启事:
“有个未谋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个‘秘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解决一点困难,又有余力作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位作家卖20张条幅字,作为于这种善意的答谢。这种字暂定最少为10万元一张……这个社会太不合理了,让我们各尽所能,打破惯例作点小事,尽尽人的义务,为国家留点生机吧。”
同时,他还想推而广之,“你们若觉得这个办法还合理,有人赞助,此后我还想为几个死去了的作家家属卖半年字。”
不久,芦苇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份寄款,有人还寄来信对他表示问候。每一笔汇款,都使他心里温热,他知道这是沈先生凝着心血的一幅幅字换来的。1949年芦苇随解放军南下,成为一名军旅诗人。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名震诗坛的诗人柯原。因种种原因,以后的30多年,柯原与沈从文失去联系,直到1980年,他去北京出席一次授奖大会,才第一次见到自己思念了30多年的沈先生。柯原叙说当年沈先生如何如何帮了自己大忙,可是沈从文自己却早忘了此事
1982年沈从文第二次回到凤凰,有天晚上下雨,大家坐在堂屋讲凤凰的典故,这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都是贵州铜仁人。为主的那位是特地来感谢沈从文的,他说“文革”时到北京上访,因没钱回家去找过沈从文,得他资助45块钱,才于动乱中回到铜仁。沈从文说:“有这种事吗?我好像记不起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