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对汉语言文字、词汇、意义的改变甚至是颠覆,有人反对,有人支持,有人欢喜,有人忧虑。我看到这样一项调查结果,对网络用语的过多使用,不同的调查对象持有不同的态度——学生:乐此不疲;老师:喜忧参半;家长:担心而无奈。
我试着分析之,学生们在平时写日记、作文时对网络语言有所偏爱,这是因为网络用语在学生的生活中早已大行其道,是自然流露。在交流中,很多同学认为,网络语言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一种时尚、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如果不用,或不懂使用,反而是out了。在我接触的老师中,支持者认为,对网络语言应持积极扶持的态度;反对者,忧虑的是网络用语跟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使汉语言失去了文学味,失其雅致。有偏激者斥之为“文化垃圾”,是对传统汉语言的糟蹋和破坏。甚至有人提出要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nc”(脑残)、“bt”(变态),还有“囧”“槑”等被曲解的字。家长的担心在于孩子语言学习不规范,进而影响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对网络语言的广泛流行又很无奈,担心孩子不能够“有话好好说”,由于基础不扎实,在考试中失分,影响语文成绩。
老师们在喜忧之余,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传,但没有必要倡导推广,对网络语言应当持宽容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漠视、纵容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
我基本认同上面的观点。语言是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语涌现,所谓规范不规范,其实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新生事物,现在看起来不规范,但谁又敢说十年、二十年之后,它不会成为主流?就汉语言本身而言,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发展,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从夏商周、秦两汉到唐宋元明清,其实文字并不相同。就以白话文来说,在五四运动时期,也曾被遗老遗少嘲讽为不规范、野狐禅,可今天却成了文化主流。其实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自然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反之,则只会短期内或在小范围内流传,终将被淘汰。网络语言亦是如此。
在写作中注意吸收运用网络语言,会为自己的文章增添“新奇”和“时尚”的色彩。《人民日报》头条标题使用网络热词“给力”之后,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便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给力风”。还有像“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蚁族”“神马都是浮云”“鸭梨”等都曾风行一时。在此摘录一个小段子,奇文共赏,以博诸君一笑: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不蛋定、药你病、苹什么、糖高宗、油他去。铜心协力,铝创新高,金金有味,锌锌向荣,锂直气壮,锡已为常,钨所不能,钼空一切,钛厉害了,碳为观止,钾戏真做,煤完没了,市场他爸叫锂钢!
就此打住,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见仁见智,提一点儿小小希望,希望少一些“知乎者野(也)”的伪知识分子,以免搅得老师、家长、学生惶惶不可终日。就3q得orz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