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
文 / 皮 芃
“稀饭”(喜欢)、“我晕”(看不懂)、“+u”(加油)、“杯具”(悲剧)……时下,一些传统规范的词句正逐渐地被网络用语所替代,不少学生已经不自觉地把网络用语带进了日常生活,不但口语中频繁使用,而且还把网络语言写进了日记、作文中。
有一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语文笔试有一道题,是要求考生解释“酷”“粉丝”“it”等网络流行用语,而在此前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笔试题中,则是让考生曲解成语(这在网上可是大行其道),给出的例子是把“度日如年”曲解为日子过得快乐,和过年一样。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内地高校对网络语言不排斥的态度吧。
其实我所知道更早将网络用语引入正规考试的,是2006年的台湾大学联考,在国文科考题里,有一部分的试题引用了夹杂网络用语的“非标准化的中文文章”作为题目,要求考生将文章改写成(修正成)“标准化”的中文。给出的例子是“3q得orz→(修正成)感谢得五体投地”。看到此题目,肯定有很多语文老师“抓狂”了吧?
3q=z把这3个字母组合起来看,是一个像跪伏在地上的人的图像,“感谢得五体投地”,哇卡卡卡,还真是简单传神。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生活中运用的标准现代汉语,是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其语素、词汇以及语法结构,有很好的传承性和一致性,很多词语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而网络用语,是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来自谐音、错别字,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毋庸讳言,网络语言具有简洁、幽默的特点,有时因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网友的心情,甚至有如睹其人的效果,因而能风行一时。
与清华北大出题引领的文化新潮所对应的,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些本应承担教育职能的专家学者“与时俱进”,采取了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贴近年轻网民、青年学生的表达方式,大量运用网络语言,和年轻网民、青年学生打成一片。而且似乎能熟练地把网络语言运用在自己作品中间,便能证明自身是年轻有活力的,是时髦而不落伍的。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微博上还发起了让大家都来用网络语言为自己写简历的活动,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