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奶是可耻的,包二奶的岂不更可耻?令人讽刺的是,男人包二奶包的风光八面,到处狂吹(就像江南一粟找了一个情人一样,唯恐同类不知道),当男人的事业倒了,这笔帐就算到二奶的头上,男人到成了受害者,往往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算什么呀?干涸地狂笑……
秦可卿死了!虽然不能苟同曹公“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的观点,然而早早死去的秦可卿绝非一般的配角!也难怪政治影射说之部分红学家将秦可卿的艺术形象无限拔高,说其具有皇亲贵胄的神密出身。刘心武先生更是独创秦学。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伏线众多,伏脉千里的小说。其书中人物的取名皆颇多玩味,更不用讲在情节上的安排了。可惜,这么优秀的一部小说,竟然是一个残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然而为什么不这样去思考:也许就是作者故意为之的!小说写到了第80回,实际上已经写完了。
为什么?小说第78回是晴雯之死,第79回是贾迎春的误嫁。第80回是香菱受虐。就是说从第78回开始,《红楼梦》中那些形象的人物,将纷纷谢幕!小说前期的一幕幕热闹场境,都将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个个惨然而去。再不会有海棠诗社了,再不会有菊花诗会了,再也不会有酒令之乐了。
死,对于红楼众儿女来说竟是最好的归宿。作者如何忍心写下去?读者又如何忍心看下去?正所谓“三春过后诸芳尽”啊!还是点到为止吧。整部小说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者上升一下角度,实际是一个事物由起始到发展到强盛到盛极再到衰亡的过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作为十二钗之末的秦可卿有幸成了这个“点到为止”。她的命运与判词和唱词高度一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交待了结局的人物。那么其她的人物的命运呢?肯定也是高度一致的,这点勿庸质疑,所以秦可卿是所有人物的一个缩影。秦可卿的经历也是一个家族兴衰的缩影。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在第13回就已谢幕的人物,如此地被作者看重呢?秦可卿在文本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首先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秦可卿代表了十二钗唯一有结局的人物。在文本中,有着与秦可卿相同功能的还有两个人:十二副册之首的香菱;十二又副册之首的晴雯。前者虽没有死,也离死不远了。后者却已经死了。她们分别是副册、又副册少女们的缩影。于是,小说至78回也就真的写得差不多了。
其实通过对秦可卿葬礼的奢华铺张,表现宁国府挥霍无度。秦可卿托梦给另一个聪明的女强人王熙凤,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了。
再次通过对秦可卿葬礼的细节安排,表现贾府办事不低调。秦可卿享用的棺木,谁的?犯了事的王爷用的。这是越制,犯大敬。贾政劝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那里听得进去!以北静王为首的诸官纷纷前来吊唁路祭,此系朋党!也犯大忌,就这两条。只要有人一参,那是要兴大狱的。
为了一个秦可卿,宁国府如此高调办理她的后事,埋下的隐患,实在是不可估量。及到后来,贾敬死了,反倒没什么排场,是不是宁国府的银子不多了?北静王等也不见了,是不是已经开始在避嫌了?这都是活人做出来的蠢事,贾府的败亡怎么能归结在一个弱女子头上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