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愚守拙的薛宝钗
极品美少女薛宝钗,因藏愚守拙而被倒钗的红评人士大加讨阀之,认为是工于心计的表现,此观点不仅是对薛大美人的不公,且有对读者误导之嫌。试想,藏愚守拙有何不妥?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者,总是惨遭排挤与打击;藏愚守拙者,总能得到重用与利益。
锋芒毕露者往往处处表现自我价值,有强烈的个性。自恃有才,上骄下傲,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丧失人缘,给人以极不成熟的印象,不堪委以重任。最终被还算大肚的领导弃用(如是小气量的领导早就将他灭喽)。于是,便常感怀才不遇而郁郁终生。空有一腔抱负,徒有治国平天下之鸿才。
藏愚守拙者往往在内敛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所谓工于心计,此类人性格随和,有包容性。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甚有人缘,带的团队,都是团结型的,领导也觉得没甚野心而放心大胆地使用、不断地提拔。最终能大展鸿图,实现抱负。需要说明的是,藏愚守拙者的成功并非是以害人为前提。
前者让人同情,后者又有啥可遣责的?也许是类似于前者的人太多也太普遍了,又不好好地反省,只知一味地怨天怨地,而对后者之作为不屑。其实,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锋芒毕露会对实现自己的抱负产生障碍时,就应该在失败的痛苦中学会藏愚守拙。那么薛宝钗就是一个好榜样,而不是不屑!
可惜,薛宝钗这么个雍容华贵,又有着高尚品质的女孩,却在红学界处于反面角色竟达半个世纪之久!更可气的是,至今仍有顽固分子,时不时的批评之、声讨之。总记得小时候,祖母骂小姑是薛宝钗。小姑象受了奇耻大辱,母女俩的口角,便由此而不断地啥。这对幼小的我来说,薛宝钗是何等的可恶!她成了坏女人的代名词,与妲已、潘金莲同类。一个女人的名誉坏到这种地步。何其哀也!
谁该为薛宝钗的名誉负责窃以为,其首罪者,当数高鹗!
纵观文本前80回,这位雍容华贵的完美少女薛宝钗,好象并没有做一件够得上让人遣责的事,之所以被倒钗人士口诛笔阀,一切缘于高鹗在后40回中设计的黛死钗冒嫁的情节,把对林黛玉深深的同情转嫁到对薛宝钗深深的痛恨。这便是薛宝钗名誉受损之源!
曹公笔下的人物没有任何脸谱化,他从纯人性化的角度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从不包庇自己喜爱的人物,如他最爱的林黛玉不是就有一身的毛病吗?如他最欣赏的贾探春不也有势利的一面吗?王熙凤不也是用批评的笔触来写的吗?同样曹公也从不针砭自己讨厌的人物,如令人生厌的赵姨娘、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等,无非感叹她们是“鱼眼睛”而已。
因此,曹雪芹的笔下没有大奸大恶之人!有的只是被社会现实扭曲了的灵魂。而薛宝钗的灵魂在前80回是纯洁的美好的。她的灵魂的纯洁度不会在林黛玉之下!当然,不能保证她的灵魂会有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污染而扭曲的那一天。毕竟日后的生活不是她少女时代生活在大观园这样的世外桃园。
高鹗的后四十回,确实是众多后续中的姣姣者,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一、比较忠实于前八十回的伏线脉络。盯文笔风格接近曹雪芹。三、未改《红楼梦》悲情格调,以悲剧收场,一般小说都是大团圆结局。四、重新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的,重点就是黛死钗冒嫁,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于是,高鹗的续本就成了唯一的通行本。其后续的故事深入人心可想而知了。
由此,薛宝钗的名声怎么好得了?这是高鳄对薛宝钗后来的故事,严重歪曲的结果。害得薛宝钗成了一个处处机关算尽,夺人之爱的讨厌女孩!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之下,广受谴责也就在所难免了。其实,黛死钗冒嫁是不可能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应该是一样的,一个玉带林中挂,一个金钗雪里埋,她们的判词在一起且呈并列关系,怎么可能是一死一活呢?我们很难搞清楚诗的本义,但从意境上去感受,这两句应该是一致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