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读的50篇散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独语(2/2)

    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的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

    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印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阴,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的。噤默的,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的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

    1934年3月2日

    作品赏析

    《独语》是一篇抒情散文,主要是写一种寻找理想世界的迷离感觉。作者把充满孤寂、伤感、迷茫意想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美丽的心灵感应世界。文章扑朔迷离,想象奇特,洋溢着浓浓的诗情。

    “独语”是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也实现一种常有幻想色彩的审美追求。

    在30年代京派作家群里,说到散文创作总要提到何其芳的《画梦录》。虽然,在《画梦录》之后,何其芳以更自然、更老到的笔触写下《还乡杂记》集中不少好文章,但从现代散文创作历史看,《画梦录》的价值还是无法替代的。白话散文经过“五四”后十年的发展,各种文体几乎都已尝试,并留下许多堪称经典的名篇。进入30年代,随着作家们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厚,以及白话语言的成熟而带来的表达的自然化倾向,散文逐渐趋向说理和散漫的叙事,散文本身的形式感被忽视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强调散文自身的独立形式,对散文的发展有着纠偏的意义。

    《独语》是《画梦录》中较为典型的“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之作。这类篇目中,都有一位沉思、忧郁的抒情主人公,并且大都通篇用“独语”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现实和人生的种种朦胧的、难以言说的心灵感受。

    在《独语》中,抒情主人公仿佛极纤弱、寂寞而又多思。他的情感和理智如两股扭在一起的绳索,在古今中外历史与文学中曾显现的不同的生命形式中穿梭。有时是感性的,各种人物都如活的一样出现在想象中,有时理性又止不住冒出来,构成一些哲理的碎片。像这样的句子,“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感性与理性合而为一,成为一种意象,警策、奇特,又有些扑朔迷离。

    这样的散文,总被一种腔散的情调控制着,孤独、落寞、温婉、感伤,与文字的绚丽和缠绵组合在一起,形成晚唐五代诗词般绮丽的气象。这种诗的特质,在何其芳的笔下,相对被净化得比较单纯、明朗,尽管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但在提醒人们重视散文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一点上,是有创新意义的。普通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皆有实指,这篇散文名曰“独语”,实则指向内心,也可以说以想象为材料。这是另一类文章,更准确地说,这是创作散文的另一种方式。1936年,《画梦录》被授予《大公报》文艺奖金,恐怕也是这个原因。

    推荐篇章

    《树荫下的默想》、《老人》、《楼》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