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中国历史上的秦军(下)(2/2)
    比双辕车只需一个牲口驾辕系驾大为简化也更容易驾驭双辕车是车辆制造史上的一

    次革命。由于这个双辕车模型的主人是一个普通秦人专家推断双辕车很可能已经在秦国

    普及。

    秦人是一个对车辆极度迷恋的民族。不管是贵族或者平民活着的时候以驾车为乐死

    了也要带上车辆陪葬。这或许可以解释秦军的后勤运输为什么表现出众。

    世界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的时代、极少数的人有机会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创造历史。

    秦人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工程、覆盖全国的道路网络、制作精良的车辆这些辉煌的成就共同

    塑造了一支强大的秦军而秦军创造了历史。

    (6)

    这是早期秦人贵族使用的餐具两、三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

    和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

    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

    与贵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晋爵对于一个士兵

    意味着什么。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

    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

    就不错了。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挣抢敌人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

    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两千年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

    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秦人出

    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当时文明高度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

    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

    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

    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

    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

    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罹。

    在商鞅的著作中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

    之士”。

    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

    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一直

    不清楚。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

    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

    、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在这种

    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秦军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这大概与长

    期喝酒有直接关系。

    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

    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

    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

    人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o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使用军衔是人

    类军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军队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的形成。军衔也是军人

    荣誉的标志。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实行军衔制了吗?

    军衔必须是可以识别的仔细观察这支2ooo多年前的军队他们的式、帽子和装束都

    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跟军衔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考古学家袁仲一和他的同行们在寻找

    合理的解释。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着铠甲的步

    兵却将头梳成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这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

    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式的不同并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而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

    身穿铠甲、梳着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

    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秦军军官又是如何

    划分级别的呢?

    在这些纵队里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驶战车的驭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戴着这种版

    状的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驭手的身份很关键直接决定一辆战车的安全他们

    会是军官吗?

    从兵马俑坑现以后我就提出了一个想法一个车的驾头儿是谁呢?是驭手

    而不是像过去说的车左或车右。

    参照史书记载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这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他们的权利是

    主管一辆战车。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

    呢?

    这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

    、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

    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界于都尉和驭手之间的是这些军官他们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

    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关于秦军的内部编制兵马俑揭开的谜团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细节至今仍然无从知晓。

    在世界军事史上秦军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它的组织和管理已经很接近

    今天的军队了。这种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体制使秦军的作战效率要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军

    队。

    这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士兵和军官各就各位、整装待。按照道理这儿应该有一

    个最高指挥官可考古人员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都尉大致相当于今

    天的团长。象征着秦**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公元前8年22岁的秦王嬴政开始接掌秦国的大权。嬴政在13岁的时候继承了王位

    但由于年龄太小国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后手里。在庄严的咸阳宫中为他加冕的典礼正在

    进行。这是一种权力交接的仪式从此秦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年轻人手里。

    在皇宫外面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却乘机开始了。一个叫的人带着自己的人马冲进

    咸阳宫。他想铤而走险夺取权利。

    阴谋并没有得逞叛乱以失败而告终被处以极刑。司马迁记载:这次武装反叛仅仅

    斩了几百人。图谋造反的没有取得军队的支持参加叛乱的只是几千个亲信而已他们

    很快就被一网打尽。

    的权势仅次于国君位居二十级爵位的顶峰。司马迁的描述让我们知道秦国大大小小的

    事都由决定。但是他始终也没有办法成功地调动军队他甚至企图用国王和太后的印章

    去策反军队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这个东西叫虎符。秦国法律规定:除了战争时期调动5o人以上的军队必须持有虎符。

    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

    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可以想象秦国国君必定有无数个虎符。得知叛乱的消息秦始皇迅调集了大批的御

    林军干净利落地镇压了反叛。由于无法窃取虎符谋反的就根本得不到军队得支持失

    败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作为秦**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离兵马俑坑一

    公里左右伟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这个巨大的土堆下。

    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

    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o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

    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也是秦灭亡的起点。秦帝国仅仅维持了15年。

    那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军队就随着帝国大厦的倒塌而灰飞烟灭。在大厦将倾的时候秦军战斗

    过但它的战斗力与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秦军最后的日子起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9o

    o名征集去戍边的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竿而起

    各地民众立即响应起义如**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在起义者即将踏进咸阳的时候奋起抵挡的并不是帝国的正规军而是一支由囚犯拼凑

    而成的部队。在秦始皇下葬以后规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没有完工几十万囚犯一直在忙

    碌善后。刻在这些陶片上的人名就是他们曾经劳作的见证。

    当起义军离秦始皇陵不到1o里的时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这些囚犯命令他们拿起武

    器镇压反叛。问题在于秦军的主力部队在哪儿呢?

    秦统一以后军队有过两次最大的集结。这是广西桂林附近一个叫严关的要塞5o万秦

    军曾从这里南下与土著人作战。当起义突然爆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

    南部疆土。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

    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

    国。

    秦军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国的北疆。打败了匈奴骑兵以后3o万精锐并没有南撤而是镇

    守在长城沿线。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行

    动为什么异常缓慢。

    保卫都城的任务只能托付给那支由囚犯临时组成的秦军。出人意料的是这支军队体现

    出了异乎寻常的战斗力他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击溃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满目创痍的帝国

    似乎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个来自于楚地的贵族改变了一切这个人叫项羽。

    在今天河北省一个叫巨鹿的地方最后的两支秦军终于会合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会

    合就是他们的结局。秦军与项羽的军队在巨鹿决战在楚人难以置信的勇气面前几十万秦

    军在战场上倒下剩下的全部投降秦军至此彻底覆灭。

    历史学家推测焚烧和毁坏这些兵马俑的人很有可能也是项羽。

    一支伟大军队的结局竟然如此令人沮丧历经5oo年没有衰竭过的战斗意志转瞬间土崩

    瓦解这样的事实仍旧令人难以置信。

    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这

    个深藏不露的力量同样决定了这支军队的沉浮。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

    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迹之前就决定了日

    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

    的国力。无论如何一支军队的命运是紧紧依附在它的国家之上的。在秦军最后的日子里

    帝国的秩序已经崩溃。当士兵们在前方拼杀时他们的家已经无人来养活覆灭的命运不可

    逆转。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

    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ooo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

    脉相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