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之《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二世即位初即自称“朕”赵高称其为“上”或“陛下”公子高称其为“上”。而《蒙恬列传》载子婴谏二世不诛蒙氏言称二世为“主”;蒙毅自辨词称二世为太子;蒙恬自辨词称二世为“陛下”;二世责蒙毅言亦自称“朕”。《蒙恬列传》涉及到的称谓均为口语对话或许司马迁为了记载之生动而以口语体的历史记录。然称谓一道事关名份不该有如此悬殊差别。如二世名份已定称“主”已见不伦称“太子”更是大谬。是否因为事时二世的名份还未最终确定事涉杀戮时间问题这种称谓歧象值得深究。如果二世名份确实未定这次杀戮的开始时间甚至可以推前到秦始皇下葬之前。
二世为太子人选之谜
根据《蒙恬列传》赵高言蒙毅阻胡亥为太子二世也以此为由给蒙毅定罪看来秦始皇生前至少有一度曾打算立胡亥为太子。蒙毅之自辩辞也称:“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按这番说辞二世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如果这样的话历史公认的二世之立能否定性为篡位就成了疑问。秦始皇对胡亥有偏爱令其独从、周游天下是一证;让赵高教习胡亥又是一证。《蒙恬列传》载:“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不能排除有过为胡亥谋立太子的活动的可能。但秦始皇未立太子又是事实《李斯列传》载“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日后汉儒也将此事作为历史教训告诫人主。《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谏刘邦不得易太子曰:“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叔孙通为秦始皇朝博士刘邦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此事一定不假。那么二世是否真为始皇属意就成了历史之谜。
蒙氏兄弟受诛之疑点
《史记》中以蒙氏受诛疑点为最多其内容大略如下:1据《蒙恬列传》蒙氏兄弟死难蒙毅在前蒙恬在后;2《李斯列传》载赵高言:“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3据《蒙恬列传》诛蒙氏由赵高策划而胡亥使者对蒙毅传达旨意又说是丞相定罪;④《蒙恬列传》中蒙毅口口声声称胡亥为太子本传中还多次提到胡亥之名而不称“上”或“二世”;5《李斯列传》载沙丘之谋阴谋者伪造始皇书以不忠之名赐蒙恬死;6《蒙恬列传》中二世以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行法于蒙恬。综而言之蒙氏兄弟死难谁先谁后很难确定以囚禁时间推算当是蒙恬在前囚于阳周蒙毅随后囚于代随时都有可能死于非命。而蒙恬自辩称自己“身虽囚繋其势足以倍畔”之说恐与实际情况不符。以秦律之苛不可能允许一个囚徒有号施令之便如蒙恬有此想法只会加他的死亡。还有一种可以考虑的可能是蒙氏兄弟之诛属于秦二世的同一时间之决定其死亡先后或可依二世命令颁布之地距二人囚禁之地的距离远近所决定。据沙丘之谋推断丞相李斯对蒙氏有敌意为了防止蒙氏在政治上东山再起李斯对蒙氏之诛推波助澜也属正常。据《蒙恬列传》蒙毅被囚为葬秦始皇之前的事故不存在赵高所谓“蒙毅将兵居外”的问题。蒙毅称胡亥为太子应视为二世未即位或即位未久表明蒙氏之诛在二世即位之前或之初与日后的大规模杀戮不是同一起事件。蒙恬死罪之名有二其有前后轻重之分理推为前重后轻前罪属身犯后罪属株连。蒙恬未死于重罪而死于轻罪即是一疑;二世及赵高均为刑律行家竟在此问题上自相矛盾又是一疑;重拟罪名无异于坦认前次定罪为伪在此情况下蒙恬如何肯甘心自尽这更是疑问。总之蒙氏之诛的史料贯穿渗透于秦二世早期杀戮的全过程其事实、时间相互出入、矛盾错杂辨不胜辨定不胜定应属历史重大难题。
何人诮让李斯
《李斯列传》载:“李斯子由为三川守群盗吴广等西略地过去弗能禁。章邯以逐破广等兵使者覆案三川相属诮让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以书对曰(略)”这段文字夹置于二世对“李斯数欲请间谏”的责问及李斯惶恐作答之间。从文意上看因李由未能在三川拦截住吴广所部的西进而使李斯受到诮让。李斯在秦廷群臣中官阶最高能对其诮让者只能是秦二世。据上文意似乎李斯在被诮让之馀为保爵禄而曲意逢迎上了一本推崇苛政独裁的奏章(即被笔者略去的一大段文字)遂了二世之意。但此奏章内容与受诮让毫不相关即使其能为二世的独夫心态提供理论依据也不能平息二世对李由失职的迁怒之情。因而此奏有无的放矢、文不对题之嫌。于是这里显然存在一个是谁诮让了李斯的疑问。据《秦始皇本纪》李斯因进谏而获罪与《李斯列传》有出入但列传中李斯获罪之由多少也与进谏有关。如果是二世诮让李斯则李斯从此便有一重大把柄为秦二世掌握很难设想李斯日后还会在劝谏一道上欲有所作为。再者李斯子李由最终战死于雍丘即现在的河南杞县当时属砀郡三川即今洛阳为三川郡治所两地相距好几百里。是否可以认为李由受到贬黜没能死在三川守任上。如果是二世诮让李斯恐怕李斯难逃株连之灾。按上文提及的尚不能定论的蒙恬死于蒙毅株连之成例李斯的地位极可能下降但事实上没有否则赵高就没有必要处心积虑欲除之而后快了。另外如果是二世诮让李斯就算他无心重处李斯赵高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赵高一定会利用二世的怒气置李斯于死地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日后赵高陷害李斯的罪名竟然还是以李由失职为由头。显而易见秦二世不是诮让李斯之人。那么是何人诮让李斯的呢?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前线将领派人带回前方的战况使得朝廷上对李由失职有点风言风语并没有谁真正去诮让李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