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二世朝史实窥谜
仅就秦王朝历史而言司马迁的《史记》无疑最具权威性。由于历史本身的极其错综复杂即使司马迁去秦不远其掌握材料最多其记载中自相矛盾之处亦复不少。现试就秦二世一朝之记载失准而前人论述绝少者择述如下:
秦二世诛诸公子大臣究竟是主动倡议还是被动附议
据《秦始皇本纪》:“(二世)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在这种情况下赵高献计遍诛大臣诸公子。又据《李斯列传》:“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谓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于是赵高提出杀戮主张二世然其言而予以落实。虽然两处记载中都以赵高之谋为主但其间二世的角色出入甚大:一为处心积虑欲掀腥风一为经人提醒陡生杀机。应该说这两种可能都存在。从二世葬始皇大量宫人从死封工匠于墓道之中的事情可以看出其残暴其倡议杀戮不足为怪。但考虑到行为的延续性及性格展过程二世经人提醒而为非作歹的可能性更大。如沙丘之谋时胡亥对由自己代扶苏而立尚有些许不忍之心及“已闻扶苏死既欲释蒙恬”(《蒙恬列传》)。这些或可表明至少到那时二世还没有展到歹毒的程度。扶苏已死又安葬了始皇胡亥有松一口气、纵情享乐之想也很自然。应该看到杀戮诸公子大臣既是巩固政权的需要也是沙丘阴谋的继续。以阴谋开创的事业理当为阴谋为后继。赵高作为沙丘之谋的主谋他在杀戮事件中再次成为主谋也是理之必然的事。
诛诸公子大臣时秦二世身在何处
《秦始皇本纪》载二世元年春二世东巡四月还至咸阳杀戮之事便在此期间生。同本纪赵高为二世计曰:“……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这些记载至少表明了两种可能:一为二世东巡时授意郡守诛大臣公子二为二世东行前将杀戮付诸实施。从字面上看赵高和二世的本意是想趁自己离开咸阳期间将潜在的政治隐患除掉。从理论上说这个计划的真实含义是要二世不在犯罪现场一切罪名不妨推给郡县守尉。但据《李斯列传》载公子高自请为始皇殉葬;《蒙恬列传》载子婴进谏不诛蒙氏(此事甚至提示事件生在三十七年九月)、二世遣使诛蒙氏兄弟均表明二世当时身在咸阳朝廷否则无法处理这些事情。承前一条问题杀戮主张的提出从步调上来看应紧接于二世即位之后、东巡之前。很难设想二世及赵高有如此之大的担心事又涉及如此之多的大臣公子他们能放心东巡而期盼郡县守尉将这些棘手问题处理妥贴。除非二世留有圣旨而这样一来他在场与否又没有分别也就没有必要提什么时机问题了(赵高语)。综合观之诛大臣公子时秦二世应该身在咸阳朝廷此或为东巡之前的事情。
二世大兴杀戮时子婴、蒙毅对二世的称谓可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