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方面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他的确在这方面开创了一个先例。因为在当时的各国没有一个国家敢于用国家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第一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田地。此后秦国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6续转向私有。
第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当时“据崤函拥广雍州之地”占尽了地利。所以他必须要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
第三统一度量衡。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如有违犯要重罚。
在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为:凡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现在谈商鞅的这一系列改革似乎很轻松也很有漏*点。其改革方案头头是道让人不得不佩服商鞅的治术但这一系列改革却是在血与泪中完成的。
“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是当时秦国社会一现象没有人不怕死商鞅在变法中酷用严刑甚至把脏东西倒在路上都要受刑罚他后来的死也就不言而明了。
贾谊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一心于进取”两年后秦国的社会风俗便败坏了。本来秦国就是一蛮夷因为礼仪关系而不被中原各国认可商鞅的大变革更是雪上加霜。而同时因为商鞅的变法让六国感觉到了危机。他们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只是对秦国嗤之以鼻了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向秦国进攻。
历史往往是这样当所有人都把礼仪当回事并坚持礼仪的时候一个不坚持礼仪、不把礼仪当回事的人就能把这些人击败。
秦国即是如此野蛮的国家往往会取得暂时的大胜利因为它一门心思只在进取上。至于仁恩礼仪与它毫无关系。
或许也正是屡屡挫败六国的胜利现象让秦国从秦孝公以后的各个君主都认为仁义纯粹是扯淡。只要有强大的土地、人民和军队做后盾就可以了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就让它尘封吧。
从秦始皇灭六国开始秦国君主的思维里仍旧存留着这种思想。秦始皇用法家代表人李斯时时处处听他的意见并采纳之就是明证。
在开创时期用法家之术当然是明智之举。可当帝国已成犹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犹不知仁义之厚还相信“民之畏死当以死惧之”的荒唐理论岂不哀哉?
后人评价说秦孝公“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商鞅的确谋了上述之功绩但他同时也为秦国谋划了“以刑治国一千年不变”的治国思想。
秦之亡实亡于商鞅难道没有道理吗?如果不是他秦始皇怎么可能容不了欣赏儒家的儿子?如果不是他扶苏何以会因为有那样一个刻薄寡恩的父亲而自杀?扶苏不死大秦不灭还需要证明吗?
直接毁了扶苏的就是这三个人:李斯、赵高、胡亥。三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结成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杀人组织的确让人惊讶不已因为在始皇帝生前这三个人对始皇帝毕恭毕敬几乎不敢多走一步路生怕被夺了性命去。可当始皇帝一死他们人性里最肮脏的一面就立刻暴露出来了。
如果单纯地将这三个人的丑行归罪于法家的不施教化实在是太冤枉法家了。不过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这三个人的确是用了最卑鄙的手段把扶苏送上了黄泉路。
始皇帝的第五次巡游可以看作是死亡旅行当他的尸体还没有臭时李斯、赵高和胡亥已经达成了杀掉扶苏的共识。
在今天看来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怎么会和阉人赵高走到一起呢。李斯楚国上蔡人。生性聪颖幼年苦读诗书。年少时曾当过一个小吏。后来与韩非一起跟荀卿学“帝王之术”。当学成时他放眼天下现六国皆无一前途包括自己的祖国楚国。于是他去了秦国。先是在吕不韦门下充当了一个舍人吕不韦见其有奇才便经常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这样他则有机会见到秦王。他把思想融进了自己的第一篇奏章《论统一书》中力劝秦王趁六国皆弱之机对之“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始皇大加赞赏从此视他为心腹每事与他议决又拜他为案卿。
公元前1年秦王忽然下令驱逐外地人口很文明地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便向秦王献上《谏逐客书》。他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得……”总之大概意思是说驱逐外地人口并不是好事这些外地人为秦国作了很多贡献如果将他们驱逐秦国就无法成为泰山、无法变成江海。
秦王看后点头称是立即下令废除《逐客令》留下所有愿为秦国效力的人并专门派人把踏上离秦之途的李斯请回官复原职。此后秦始皇对李斯更是刮目相看言听计从。利用李斯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大政方针从公元前o年到公元前221年仅十年时间秦王就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李斯由廷尉晋升为丞相。
在其丞相生涯中他辅助秦始皇开疆扩土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设天下为三十六郡中央任免各级官吏运全国于掌握之中。同时统一法律政令使举国法令一致;统一度量衡便于全国公平交易;车同轨修直道便于交通往来和战争之急需。可以这样说秦代的典章制度都是出于李斯之手后来各个朝代的政教法制也多从这里继承。
写得一手好字的李斯怎么看也看不出能和赵高那样的人为伍但他的的确确参与了杀扶苏的计划。扶苏死后两年李斯也被赵高杀死。在临赴刑场时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想再与你一起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还能做得到吗?”这和他年少时看着茅厕里的老鼠叹息“做老鼠也要做仓中鼠”的话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两句话里便看出李斯对权力的渴望之情越是渴望的东西当失去时才会顿然醒悟:我真该牵着狗去追兔子;做老鼠也可即使在厕所里也可。
赵高后来被子婴杀掉的时候什么感叹语也没有。这个把秦朝折腾得只剩下一个“大秦帝国”空名的人在当初何以会有违反秦始皇诏书的行为呢?
暂且不管他的身世这个人的真正的出现似乎就是在他矫诏杀死扶苏拥立胡亥继位后。他想立胡亥不过是因为跟胡亥太熟的缘故胡亥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秦始皇命他授胡亥秦朝律法等事。况且在他眼里胡亥就是一个笨蛋。拥立这样一个笨蛋皇帝可以左右之另外扶苏万一登基自己的前途堪忧啊。
他也是这样劝李斯的。
“万一扶苏登基你说丞相的位置会给谁?”
李斯茫然难道还能出现废丞相之事?
“肯定会给蒙恬因为他们两个熟啊。”
李斯害怕了我该如何是好?
“立胡亥吧。”
李斯还是害怕我跟他也不熟啊。
“我熟啊!”赵高笑靥如花但他怕李斯误会又收起笑容补充道:“小皇帝说了如果你肯参加这个计划您还是丞相。”
当然上面这段话给人恶搞历史的感觉。但当时的情况很可能就是这样史书往往在记录一些本不该正经的事情时非常正经。
在说服李斯前赵高早就说服了胡亥。这个未来的秦二世根本就没有主见或者说自己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赵高:皇帝驾崩遗诏单独赐予长子扶苏对其他诸子完全没有提及。扶苏奉遗诏到咸阳马上立为皇帝贵有天下公子同为皇子却无尺寸之地的封赏您就不觉得有点……
胡亥:父皇的做法是理所当然。您也知道父皇向来是说一不二的我作为儿子又能怎样。
赵高说: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皇帝已经去世天下的权力位势悬而未定以臣下之见其取舍定夺在于公子、在下高以及丞相三人手中望公子计虑图取。
胡亥:你不懂规矩吗?扶苏是长子理应由他来继承我算什么。
赵高(恨铁不成钢):少废话你必须答应做这个皇帝!
胡亥:好好。
由此可知整个矫杀扶苏事件完全是赵高一人筹划李斯与胡亥是客串而已。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玩弄胡亥杀胡亥玩弄李斯杀李斯。
李斯完全是个权力迷他不想轻易地丢了手中的权力;胡亥从小就跟随赵高一言一行都看赵高眼色。而赵高自己的目的再明显不过:挟天子以成己私。
李斯和胡亥当时肯定疑虑过万一事情不成蒙恬率大军杀回咸阳来该如何收场。而赵高却是信心十足他在秦始皇身边多年对于扶苏的性格和秦始皇的性格了如指掌。以秦始皇的名义来杀扶苏扶苏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一点毫无悬念可言。
三个人的地位也是成功的基础赵高宫内最大级别;李斯朝堂之上独一人;胡亥皇帝的儿子。
法家思想最突出的就是“以力兼人者也”。就是说用武力来得到天下。这其实并不为过自古就有“打天下用申韩”的思想。但是法家最大一个弊端就是守天下时却认为“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把天下的人都当作“奸民”来治完全符合了法家的“人性本恶”论。“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是好事但“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就有些太残忍了。想用这种方法达到“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的目的或许在某一时间内起作用但长此以往多是弊有余而利不足。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灭六国是和国家强盛分不开的。但同时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历史上历史往往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而改变方向。秦始皇无论是对六国还是对手下臣民都是以“严酷”闻名的。
后人多对当初刺杀秦始皇的刺客荆轲报以同情原因就在这里秦始皇的残忍所为的确该杀。他想要把这种性格让全天下人知道而因此不敢反对自己他就必须要让身边的人也明白自己的奢杀性格扶苏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扶苏的“仁懦”不知师从何人当初帝国未成时秦国上下都在杀人放火;帝国初成时又大兴各种各样浩大的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帝国未来太子的扶苏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学习儒家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呢?
在秦朝“法家”铺天盖地的气氛中怎么会有人敢对崇尚法家的老头子秦始皇的儿子进行儒家教育?我们持着这种怀疑不妨来读一下明朝万历年间辅张居正谈到的扶苏暂将其原文引下:
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假令扶苏不死继立必取始皇之法纷更之以求复三代之旧至于国势微弱强宗复起亦必乱亡。后世儒者苟见扶苏之谏焚书坑儒遂以为贤而不知乱秦者扶苏也。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于威强前代繁文苛礼乱政弊习刬削殆尽其所芟除夷灭秦法不严于此矣。又浑沌之再辟也。懿文仁柔建文误用齐、黄诸人踵衰宋之陋习日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亦秦之扶苏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张居正认为扶苏就是受儒家教育多年的一个准太子还指出如果扶苏上台他一定会将秦朝的治国之思想改变从而使秦朝加灭亡。如果分析一下当时张居正所面临的情况就不难得知因为他想改革所以借了这个“仁懦”的扶苏来阐释想要变法必须要向“申韩”取经而不是什么仁义道德。
儒与法的斗争到秦朝时已经不算是斗争了只能看作是法家这个卤莽少年在欺负着儒家这个小孩。秦始皇可以随便杀书生把所有他认为该烧的书都烧掉。而作为长子的扶苏只能看着大不了说上几句话。
儒家的学说从古至今都像是一个穿着厚重的盔甲站在那里的柔弱妇女人们来往中向她看去果然非同凡响。可是一旦有个混蛋上前把她推倒她就很难站起来。而法家则像一个赤条条地拿着斧头的汉子看着就已经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是他开始抡斧子了呢!但也正如老子所言砍人的人迟早被人砍。
法家的思想看上去永远都是那么充满活力因为它是“禁于已然之后”的所以效果显著不像儒家“禁于将然之前”那样藏头露尾不被人注意。
秦始皇无疑就是那个赤条条的汉子拿着斧头砍完了六国又开始砍那个早就被他推倒的柔弱妇人。事实上扶苏师从何人学儒家思想已经不重要他在当时的秦朝因为性格仁慈就俨然一个儒家的代言人了。
当初假诏到他面前时他几乎没有加以考虑就挥剑自裁。因为他太了解父亲了。父亲对他的主张从来都是大肆反对的所以父亲让自己死在他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也没有听蒙恬的建议去找父亲问一问为何要赐自己死。用他的话来讲父亲让儿子死难道儿子不死吗?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应该就是在那个到处都是杀伐的时代在那个强者生存的时代他的柔弱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了。他在上郡的两年因为眼所见耳所闻已经对当时的世界失去了信心。而这种信心的失去正是他父亲的“刚猛治国”造成的。
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扶苏名字的据说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可惜后来秦始皇亲手砍了这棵树。
胡亥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死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当然也有没有被他弄死的但终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赵高手里于是有了“指鹿为马”这一成语有了李斯去遛狗的想法。
倘若扶苏不死而顺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史料没有记载任何关于扶苏理政的才能可在当时的大秦帝国宽厚仁义就是最大的治国方法。而扶苏骨子里就有这种方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