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扶苏:儒与法的缠绵
倘若扶苏不死而顺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史料未记载任何关于扶苏理政的才能可在当时的大秦帝国宽厚仁义就是最大的治国方法。而扶苏骨子里就有这种方法!
其实他的名字就注定了他的结局那么悲伤而零落让人还没有品赏完他的名字就开始对他的结局伤感了。秦朝之灭无数的人有无数的看法并且有理有据。这其中的看法里却有一种假设如果是扶苏当国秦朝会不会按照始皇帝的意图二世三世万万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么确定因为关于这位封建帝国的第一位太子的资料太少了。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中来探悉出他的“仁德”我们不需要再探悉出“治术”因为在当时的秦朝“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术”。
扶苏何以死?因为一纸假诏!但从其与秦始皇的言谈中我们看到的是凭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识不出诏书的真假。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死呢?只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秦始皇。
当刚做了七个月的皇帝胡亥在寝宫里肆意妄为之时远在大泽乡的一群贫苦农民却是愁眉不展。他们本是奉朝廷之命去戍守咸阳但连日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当时律法误期者当斩立决。两个带队队长陈胜和吴广在一起商量说误期是肯定的了。逃跑是死起来反抗也是死同样是死还是后者有点意义。
这一年是公元前2o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离秦朝灭亡还有三年。
其中一个队长陈胜在决定要造反后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以谁的名义来造反。他不可能就这样跑出去跟那九百名农民叫喊造反了农民一定把他当成是疯子。虽然他当初说自己是鸿鹄还讥笑那些不知鸿鹄之志的农民燕雀们但老实说他自己也不知道鸿鹄的志向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知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来影响那些农民兄弟们。
在这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两个人抱着脑袋想到了两股风。第一股风是楚国的项燕两人的理由是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总之这个人的去向是神秘的。
但这理由因为出自两个农民之口所以就流于表面了。细细推敲之他们之所以选择项燕最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秦统一过程中楚国是受秦**事打击最重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所以楚国的抗秦、反秦之火就烧得特别旺。特别是楚国末期的名将项燕被秦朝大将王翦灭掉后项燕之名忽然比先前升高了数倍。而且还有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在社会上流行正是众人备为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
另一股风在现在看来是极端可笑的且看他们的理由: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诫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的队伍向全国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我们借他的名义来反对小胡亥。
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陈胜是想举着敌人哥哥的旗帜来反对敌人。再看他的话就有“弟弟不仁夺位哥哥现在来要了”的意思在里面了。我们不得而知陈胜和吴广当时是否想到这一点但其淳朴而直接的这两个理由却是让他们乘风而起的可靠保证。
举项燕可以让更多苦秦已久的人加入到自己的战团中来;举扶苏让人对胡亥产生更大的愤怒。当陈胜、吴广举事而成后就再也没有提到这两个人不提项燕因为势力已雄厚;不提扶苏因为不想让扶苏仁义之光遮盖住自己的叛乱之名。
而有幸为这一论述作证据的则是西汉贾谊的和宋朝的苏洵倘若将两个人的观点糅合到一起就是这样的:秦在挺进中原与六国混战时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而获胜只是其中一个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当时六国也是“仁义不施”和秦国相比大家半斤八两。六国国内之所以没有人起来造反是因为养客之风盛行天下人才都被国家或者是国家的代言人养着呢普通老百姓根本搅不起大风浪来。但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命令杀名士把大批的击剑抗鼎之徒都赶进了民间所以才出现了无数的刺客。陈胜以一农民而掀起灭秦大浪无非是因为秦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公元前2o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匈奴冒顿即位为单于开始统一蒙古草原。为后来西汉在北方的疲于奔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原陈胜、吴广打着扶苏与项燕的旗帜开始反秦。陈吴反秦一事让我们看到了并应该反思的一个事实:扶苏已死近一年他的仁德还可以被人拿出来当令箭。那么若他仍活着而他的仁德能沐浴人民天下该是什么样呢?!
扶苏太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子之位来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立他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尸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历史对这位太子的记载并不公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寥寥数笔却还是侧写旁描。所以我们想要完整地了解这位扶苏太子在今天的确是一件难事。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因不满一些儒生的复古言论在李斯的煽动下于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苏知道后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将其赶出宫廷去北边给守卫北方的蒙恬作监军。蒙恬《史记》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扫**后“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蒙恬还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为什么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残暴刚愎自用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扶苏所言乃“柔慈”之语在这位祖龙眼里这位长子与自己的行事路线格格不入。细思扶苏的劝谏之言可谓中规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虽然已定但远地的百姓还四散各处这样坑杀儒生只会惹来他们的恐慌;第二儒生们又没有犯什么大错父亲这样做未免太残酷了些。
如果可以结合所有有关扶苏的历史记载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扶苏并不是只这一次上谏秦始皇的。
《李斯列传》记载:扶苏以数直谏上;农民陈胜也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赵高伪造的将扶苏赐死的诏书中也称扶苏“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
这一切记载都说明了一件事:扶苏经常会对秦始皇的一些所为劝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们的父子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扶苏被派往蒙恬处作监军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o年)七月扶苏被矫杀两年时间里秦始皇从未过问过扶苏。
但就在秦始皇临死之前却“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上写‘与丧会咸阳而葬’”。不管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秦始皇在死之前还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个儿子中也只有扶苏堪当大任况且又是长子遵古制自然会立他为太子。将玉玺赐给他并让他赶回咸阳参加自己的葬礼。
可惜的是这“玉玺”和“书”并没有到扶苏手里。被当时的赵高与一直跟随秦始皇巡游的小儿子胡亥拆开了。几个在秦始皇身边的人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诏书大意如下:
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据《史记》记载:当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见到扶苏打开诏书念毕扶苏就哭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使者回来汇报胡亥、李斯、赵高都非常高兴。到咸阳后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常在宫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权。
后人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赵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苏真能自杀呢?只是因为赵高对扶苏太了解了。《史记-赵高列传》中记载: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也正是有对扶苏这样的认识所以赵高与胡亥的奸计才得逞。不知这是赵高之狡诈还是扶苏之愚蠢。后人对扶苏的评价颇多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关于他的评价是“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明朝辅张居正说:“扶苏仁懦。”
苏轼评价扶苏之死认为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张居正却认为扶苏虽然“仁”却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为后世效法。
苏轼与张居正一个肯定扶苏一个否定扶苏或许是真心实意的或许只不过是当时所处形势需要他这样来讲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无论怎样扶苏还是自杀了。按他的话来讲“父亲命儿子死去还需要请示吗?!”这句话绝不能用一个“孝”字就能解释得了的。
扶苏是孝但孝并不意味着唯命是从。如果用百依百顺来解释孝那扶苏堪称不孝。他总和父亲有分歧有分歧自然就免不了争吵。有争吵就是不顺不依不顺不依就是不孝了。
可当他听到父亲赐自己死的假诏时何以即刻拔剑而自裁?一切都是因为秦始皇所受的法家教育而最致命的就是扶苏太了解有着法家思想的父亲了。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扶苏被派往上郡(今天的陕西绥德)做大将蒙恬的监军。其实蒙恬根本就不用任何监军他对秦帝国的忠诚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比拟的也没有任何人怀疑的包括秦始皇在内。
从繁华的咸阳来到荒凉的上郡扶苏似乎一点也没感觉出父亲的良苦用心。他认为这是父亲把自己放逐了远在四方巡视的秦始皇也想不到扶苏会这样想。在这位千古一帝的父亲看来儿子太“软弱”太“妇人之仁”。
一个用法家思想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从臣子到布衣早已经习惯了严刑峻法。而扶苏却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自己弃法从儒这非但不可能简直就是荒唐可笑。
所以他看到了在眼前站着的扶苏忽然感觉到了一阵恐慌。大秦从祖宗孝公时就以商鞅的法家思想立国到他这里已经六世祖宗成法不可变!也变不了!
他想绝不能再让这个扶苏在政治权力中心晃荡了他迟早会把自己和祖宗经营多年的国家毁于一旦。他真想把扶苏踢趴下去然后指着帝国的版图告诉扶苏:这一切都是用杀戮得来的如果单靠仁义道德能让我拥有这么大的版图吗?!
摆在他面前的处置扶苏的路有两条第一让他参政用他的方法来治理这个刁民四起的帝国;第二杀掉他免得以后他改祖宗成法。
经过了深思熟虑他选择了第三条路:既不杀他也不用他而是要他到蒙恬处去体验一下生活要这位儒生看看凭道德礼仪这些虚的东西能否使天下臣服。
蒙恬在上郡到底干什么呢?他用秦帝国的主力主要在做两件事:尽可能地击败匈奴、修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击匈奴就要战争就要死人这俨然违反了儒家的“以德服人”的宗旨。修万里长城就要用大批农民也要死人。这又违反了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
总之在今天看来扶苏在上郡所见所闻的痛苦比之他在咸阳见父亲所作所为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如今陕西的绥德有这样两处景点:扶苏望月台与扶苏呜咽泉。从名字上来看这两处景点都充满了悲哀之情绪。望月是想家呜咽或许还是想家更或许是见到生灵涂炭而伤心难过。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他或许是想父亲了父亲已年迈时常有病那个寻找多次的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迟迟没有结果。父亲身边的人都以杀戮刑罚为能事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为父皇担心。
当公元前212年希腊人阿基米得被攻入叙拉古城的罗马士兵杀死的时候那个士兵并不知道自己亲手扼杀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也是公元前212年扶苏被流放到上郡去体验生活秦始皇也不知道自己亲手扼杀了自己的大秦帝国。
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要扶苏跟蒙恬处理好关系这对他以后亲临大秦帝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蒙恬是大秦帝国的顶梁柱秦朝主力都在这位蒙大将军手里。他想把扶苏交给蒙恬虽然他没有直接告诉蒙恬好好培养扶苏。可他想蒙恬又不是傻子定会了解他的良苦用心的。
但秦始皇显然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三十七年(前21o年)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作为一介武夫的蒙恬和崇尚“仁者才可无敌”的扶苏根本就不可能有共同语言。况且作为长子的扶苏并没有正式被确定为太子而且由于秦始皇对手下将领的法治严酷蒙恬不可能和扶苏走得太近。
蒙恬是什么人?亲眼看着战争、政治斗争成长起来的一只老狐狸当扶苏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秦始皇还在人间的时候他不可能和扶苏走得太近他要避嫌。老实说秦始皇到了晚年喜怒无常任何人似乎都无法真正了解他即使在他身边的赵高有时候都会犯嘀咕老皇上到底在想什么呢?远在千里之外的蒙恬怎么会知道他把扶苏安排在自己身边到底有什么企图呢?
老皇帝是想监视自己还是因为扶苏总是忤他意想借刀杀人呢?
由上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错就错在没有马上立扶苏为太子而导致了与蒙恬的关系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融洽的地步。
扶苏在上郡的两年除了望月就是呜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在那里生活得并不开心。眼所见之事、心所想之意都与蒙恬格格不入怎么可能开心呢?他那一套儒家思想在安定的朝堂之上都没有市场到了战火硝烟的边疆更是屠龙之技了。
扶苏在上郡的两年从史料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他的思想对蒙恬的所为起过影响。从始皇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蒙恬的主要任务就是修长城他手中秦国的主力军却不用而征农民修长城。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当时的“监军”职责所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权力并不大。不然一向鼓吹仁义的扶苏不可能不对蒙恬的大征百姓修长城而置之不理。
他的老父亲正在四处巡游以示千古一帝的风范而他自己却在上郡见人死人悲却毫无办法。这仅仅是扶苏一个人的悲哀吗?五年后我们知道了这是大秦帝国的悲哀。而这种悲哀的产生仅仅因为秦始皇把扶苏调到了上郡却不给他任何他应该有的名分也不给蒙恬明确的指示使得扶苏在上郡的两年不过是浪费了七百多天的光阴。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秦始皇死时扶苏在都城事情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不过这种假设实属于徒劳因为历史已经生了扶苏自裁的那一幕。这一切的生不过是因为有了一个嬴政。
嬴政就是秦始皇习惯地称他为千古一帝。因为是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生于公元前259年终于公元前21o年姓嬴名政。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o年在位公元前8年亲政。从公元前o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同时还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并派人去寻找不老长生药。其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在他去世的前几年里身后左右除了女人就是法家的人。
这可以算是秦始皇的简历但我们并不是要讨论他的简历而要说的是为什么秦朝会有这样一个皇帝脑袋里总装着法家的“刑名”之学?
想要知道这点就必须从商鞅说起。诸多学者都讲秦朝之亡实亡于商鞅此种论断是对是错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历史上对商鞅之功绩的传颂大都集中在他的改革促进了秦国的强大方面从而能让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侵吞六国。我们不得不承认商鞅之变法的确促成了秦朝的强大但同时他也把法家思想彻底地灌输给了秦国使得后来的秦国君主无不以“刑名”为治国之策。
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个诸候国或许其他东西少之又少但人才却是相当的多。因为当时没有户籍制度所以这些人才可以四处奔走希望能将自己所学卖于赏识自己的国君。巧的是商鞅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秦国把自己的“刑名”之学倾情授于秦孝公。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对秦国实施大手术。
在政治上商鞅彻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第一制定二十级爵。制定二十级爵的做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做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级”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另外还规定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严惩私斗的做法是: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第二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他把秦国分为四十一县县设令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度。
第三实行什伍制度。秦国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到了商鞅这里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近似于后来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其政治方面的措施有利处但也有不利处就是刑罚的严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