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风水
    什么叫风水】

    “风水”一词来源于郭璞《葬经》中所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即与地脉、地形有关的“生气”。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风水的:‘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山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辞海》是这样定义的:‘风水是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

    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上古及先秦时期】

    伏羲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亦称连山氏、烈山氏。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明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明了文字、音律、乾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黄帝之易以坤为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周文王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于乾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姜尚姜尚名望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因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华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参与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传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周公西周杰出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老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姓老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为谥号。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体系重坤柔。其守静、贵柔、尊阴、无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余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孔子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强调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这种对《周易》的理解对后来儒家学者解易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辞的教育意义不注重筮法。如荀子之言∶“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易传》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义的治《易》倾向。使《周易》完成了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至于传统上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则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卜商(前5o7-?)春秋末儒学家、政治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得意门生易学著作相传有《子夏易传》十一卷今人多认为此书为后人伪托。

    荀子(前313-前8)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说明事物的展。并曾引用《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

    邹衍(前3o5-前24o)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其学说对象数派易学有一定影响。“五德终始”说后来成为西汉谶纬学说的基石。

    蔡泽战国时辩士。燕国人。精研《周易》其易说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以阴阳消息说来解释《周易》中的义理。

    鬼谷子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鬼谷先生。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今传《鬼谷子》一书系后人伪托。

    【汉代】

    司马季主西汉术数名家。楚国人。曾游学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经术善占筮通晓《周易》认为筮之功德很大不仅有利于国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复生。事具《史记日者列传》。

    董仲舒(前179-前1o4)西汉今文经学大师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其哲学思想可谓天命论与阴阳五行说结合的产物。

    张良(?-前186)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汉朝建立封留侯他与萧何、韩信、陈平一起被誉为汉初四杰。他爱好《易经》精通八卦对奇门遁甲有所展也是被后人称颂的能掐会算的大预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预知歌》有说是他批注的。

    东方朔(154-前93)西汉文学家术数家。传说很多被视为“神仙”。世传其曾着术数书《灵棋经》二卷。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曾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书洪范传》

    司马谈∶(?-前1oo)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之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重卦为文王所作说《易》不以卜筮为非亦不拘泥于卜筮。文有(论六家之要指)。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元封三年(前1o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始作《史记》因在朝廷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乃愤著作《史记》最后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周易》亦有研究主张“伏羲之纯厚作易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并认为文王拘于羑里时重卦而为六十四卦。

    焦延寿西汉易学家。专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言得孟喜之专后曾授易学与京房。长于以灾变说易注重晚象易于象数之中别有占候一派者实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据近人余嘉锡考证此书非焦延寿所撰而为东汉易学家崔篆所作。

    孟喜西汉今文经学家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以阴阳说解说《周易》以此推测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汉易中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但其易说的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其易学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此即所谓“卦气”。

    费直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其易学初在民间流传成为古文易学中民间易学的代表。

    京房(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曾学易于孟喜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其它皆已失传。

    扬雄(前53-18)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一作杨雄。由于受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曾模仿《周易》的结构而作《太玄》。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乾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认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另仿《论语》作《法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等。

    樊英东汉易学家、术数名家。长期隐居收徒讲学。习京氏易学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着《易章句》今不传。又传其曾为易学著作《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作过传注。

    张衡(78-139)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对易学有较深的研究认为《易纬》形成于汉哀帝和平帝之间此说现已得到肯定。又认为《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中提出的九宫和卦气同为一类为卦气的一种形式亦为占术之一。并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灵宪》。次正确解释月食的成因认识到行星运动度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画出我国第一张有二千五百颗恒星的较完备的星图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马融(79-166)东汉经学家学者。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气说解释《周易》经传文。在注太极时以卦气说解释大衍之数五十以其一不用的为太极以北级星解释太极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解释其用四十有九。

    王符(85-162)东汉哲学家。愤世嫉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高评时政。曾将易、老结合提出“道者气之根”说以《易纬》所说的太极元气来解释《老子》所说的“道”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元气。还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活动。

    郎顗东汉经学家、占候家推阴阳言灾异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晓京房易学善风角星算并精通群经。顺帝征之占灾异顗便引《周易》经传文陈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后为孙礼所杀。

    郑玄(27-2oo)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易学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会贯通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着有《易论》、《易赞》并为《周易》、《周易乾凿度》(又称《易纬乾凿度》、《乾凿度》)、《周易乾坤凿度》(又称《乾坤凿度》)、《乾象历》等作注。

    荀爽(128-19o)东汉经学家。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并称《易》学三家。受孟、京派易学影响以八宫、飞伏解易虽主卦气说但不利用卦气说讲阴阳灾变。其解易属于自己创见的是乾升坤降说。荀爽不仅以升降说解释卦爻辞和《彖》、《象》二传文还用以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成为汉易中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宋衷东汉著名学者。精通《周易》解易则取互体说。除解易外还以注扬雄《太玄》闻名于当时。曾与刘表共定《五经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刘表(142-2o8)东汉末官吏。汉献帝时任荆州刺史提倡经学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学近于费氏易;注《易》时义与郑玄为近偶尔也有从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徐从事《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活动于公元二世纪中时。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引∶“玄光先生曰∶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参同》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云∶“凌阳子于崆峒山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与淳于君……第三卷淳于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传魏君。”托名阴长生注本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也。后因越土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

    淳于叔通《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枢》云∶“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作徐州县令……后入吴乌目山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原注)∶《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

    【三国、两晋、南北朝】

    虞翻(146-3)三国吴经学家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精于易学曾得家传西汉今文孟氏《易》而将八卦与天乾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论象数。虞翻易学可说是汉易中以象数解易的代表挥了荀爽的刚柔升降说将卦气说引向卦变说以卦变说解释《周易》经传从而取代了京房易学和《易卦》中的阴阳灾变说。虞翻易学将汉易引向了极其复杂的解易之路。后世将郑玄、荀爽、虞翻并称为《易》学三家。着有《易注》九卷已佚。

    诸葛亮(181-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谥日忠武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人。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据传其知晓黄帝所作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和古代的兵法推演成八阵图。其军事思想、为将之道、用兵之计等亦多与《易经》相通。著作有《诸葛亮集》。

    6绩(187-219)三国吴学者天文学家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通《周易》曾为《京氏易传》作注注文不拘。众家之说从孟喜、荀爽、虞翻、郑玄、子夏等易家中择善而从并将易学应用于星历算数之学。著作有《周易注》、《太玄经注》、《浑天仪说》等今多亡佚。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大师古文经学派的集大成者义理派王弼易学的先导。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著作有《周易注》宋时已佚。

    管辂(2o8-256)三国魏术数名家。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人。明晓《周易》尤善卜筮。**岁时便喜仰视星辰及成*人、风角、占相之道无不精通分蓍下卦用思精妙。继承了汉易中神秘主义传统以《周易》为占筮之术。认为阴阳之数乃神妙之物只可心会不能言传。

    荀融三国魏学者象数派易学家字伯雅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其易学继承了荀爽易学的传统讲互体、卦气、卦变等着有驳难王弼的《易大衍义》已佚。

    阮籍(21o-263)三国魏玄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典籍是所谓“往古之变经”是圣王明君用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立政施教的教科书。他对各卦的解释主要是采用取义说有时也吸取了汉易中的八卦方位说和五行休王说。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以老庄玄学解易的创始人魏晋易学义理学派代表。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人。其易学源自费直主张注《易》时须注重阐明《周易》所包含的义理摒弃汉儒实异说谶纬说恢复先秦儒家说《易》的本旨从而开创后世以义理说《易》的先河。(1)取义说。(2)一爻为主说。(3)爻灵说。(4)适时说。(5)辩位说。

    何晏(?-249)三国时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字平叔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着有《周易》注解已佚另着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和《论语集解》今传著作唯有《论语集解》。

    郭璞(276-324)西晋末东晋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术数名家。字景纯喜好经术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研易理并精通天文历算五行卜筮之术。著作有记载筮验事的《洞林》另有《新林》、《卜韵》、《玉管定真经》及《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穆天子传注》、《楚辞注》、《江赋》等数十万言旧题郭璞所撰《葬书》疑为他人伪托。著作原有之集已佚。

    乾宝(286-336)东晋史学家、经学家、象数学派易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新蔡)人。好阴阳术数、精通《周易》。易学著作颇丰有《周易问难》二卷《周易元品论》二卷今皆散佚。

    韩康伯(332-38o)东晋玄学家、易学家。名伯字康伯以字行。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精研《周易》。王弼注《周易》时只注了《易经》和《易传》中的《文言》、《彖辞》、《象辞》其余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部分则由韩康伯作注。展了王弼易学进一步排斥汉易中的象数之学将《周易》的体例抽象化追求象数背后的东西以无形之理不仅是形而上学的而且是经验的。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以及卦爻辞具备天下之理。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学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特点为揉合易佛以虚无解释《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说佛教的教义。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义》二十一卷《周易系辞义疏》一卷《周易讲疏》三十五卷等均已佚。唐6德明《经典释文》引用其易解四条。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隋、唐、五代】

    孔颍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卒谥大慧禅师。巨鹿(今属河北)人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精通天文历法并善于吸收汉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气说来解说历法。曾推《周易》大衍之数改撰《开元大衍历经》。开元十五年(727年)制成唐朝最好、亦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学著作《卦议》及《大日经疏》、《大衍历》、《开元大衍历经》、《七政长历》、《心机算术》、《摄调伏藏》、《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星护摩法》等。

    李淳风(6o2-67o)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改订历法后世称为“麟德历”。编写了《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和《律历志》又为《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作过注释。李淳风又是当时出名的术士与袁天罡齐名深为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传说《推背图》就是他和袁天罡合着的一本预测“天书”。

    袁天罡据历代相传袁天罡与李淳风乃是同窗好友时常聚论易谈天说地。并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个写一个画为后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预测天书《推背图》。袁天罡亦是唐代易学数术高人。只可惜具体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实在无从查考。正史不见野史亦无确系易界一大憾事。

    李鼎祚唐代经学家。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以经述称名于当时为唐代提倡汉易象数文学的代表。撰成继孔颍达《周易正义》后所出现的又一部总结两汉以来易学意在纠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着有《连珠明镜式经》又名《连珠集》、《平湖论》等。

    李通玄(633-73o)唐朝佛学家。世称李长者太原(今属山西)人。以《周易》解说佛教华严宗的教义。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华严论》四十卷《决疑论》四卷《略释》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及诸偈赞等并传于世。

    孙思邈(581-682)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注重医易关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善用《周易》盈虚消息理论来阐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的观点。对后世医易学影响很大。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为中医重要著作。

    崔憬唐代易学家。生活年代在孔颍达之后。崔憬易学可说是从汉易转向宋易之先驱。著作有《易控玄》已佚。

    彭晓五代时人字秀川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撰注今存《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还丹内象金钥匙》(又称《黑铅水虎论》或《红铅火龙诀》)依据当时内外丹结合的传统在此三书中解释了《周易》、黄老与内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细节。

    李虚中(762-813)唐代易学家宫到殿中侍御史据传他总结了自西汉以来巫蛊、择日、禁忌、符应、杂祀等以物兴象借象应气卜筮方法以阴阳五行及天乾地支为依据。配合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来推测人的吉凶贵贱奠定了命理学的基础。

    【宋代】

    陈抟(约871-989)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今安徽人亳州)人。早年读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着《指玄篇》八十一章。其易学特征为以图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方面的内容为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

    徐子平五代宋初人在唐代李虚中推命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完善了推命术的理论明了“四柱”预测术。即“子平术”。由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人生观以及朴素的辩证真理。浸透了华夏文化的基因因此而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种放(956-1o16)北宋易学家。字明逸(一作名逸)自号云溪醉候。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宋史朱震传》李之才的卦变说刘牧的河洛之学邵雍的先天学均与种放有渊源关系着有《退士传》。

    穆修(979-1o32)北宋文学家易学家字白长蔡州汶阳(今山东汶上)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南)。据传邵雍、周敦颐与二程易学均与穆修有师承关系。着有《穆参军集》。

    许坚北宋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等地)人。有异术精易学。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李之才(?-1o45年)宋初易学家。字挺之宋史作青社人属陈抟图书学派。其易学主卦变说有变卦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传后世。

    欧阳修(1oo7-1o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易学观点以评论人事为主认为其易学具有重人事而轻天道的倾向。对《周》经文个别文字的解释对物极必反的论述对《系辞》等传的质疑在易学史上有其历史地位对南宋功利学派和清代汉学家的易学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刘牧北宋中期著名易学家。字先之。衢州(今浙江衢县)人。举进士第调州军事推官及范仲淹抚河东举牧可治剧为兖州观察推官累官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治易以讲河图、洛书闻名。提出图九书十说并对这两个图式作了理论的解说是对陈抟龙图易的进一步展在宋易哲学史上影响颇大。其易学著作有《易数隐图》。

    周敦颐(1o17-1o73)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他爱庐山风景购地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后人称为濂溪先生。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官、提点本路刑狱等均有治绩。从政之余“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其《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其《太极图说》为儒家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观的太极元气说的展。《太极图说》有图有说说是用来解释图的属于象学系统。认为只有卦象才能表达义理“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而得闻。”

    邵雍(1o11-1o77)北宋著名易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谥康节。祖先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其学派被称为“百源学派”。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生以研究《周易》为业。后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从游甚密。勤奋好学潜心学问。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学”即《周易》象数之学往其探索多所自得在易学象数派中“自为一家”以先天象数之学名于世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学一反王弼以来的义理派风调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把陈抟等道教的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为理学的命理作论证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易学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故为北宋理学的重要人物。现存的著作有《皇极经世》(包括《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无名公传》和《伊川击壤集》二种。

    司马光(1o19-1o86)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

    张载(1o2o-1o77)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喜谈兵法博览群书研究儒家及道、佛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其易学属义理学派以阴阳二气变易法则作为易学的最高范畴为气学派的代表。

    程颢(1o32-1o85)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教育家河南洛阳人。早年与弟颐学于周敦颐同为理学奠基人为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的代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