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o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o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