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茅山宗(2/2)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