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华山(2/2)
    毛女洞

    从莎萝坪南行经过路成之字形的十八盘便来到了“毛女洞”。“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简称位于毛女峰下因毛女而得名。汉代刘向曾赞毛女:“婉变玉姜与时遁逸。真人授方餐松为食。因果获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欢琴瑟。”宋初陈抟到华山遁居后也作《咏毛女》诗一描写毛女神态:“曾折松枝为宝节又编栗叶作罗襦。有时问著秦宫事笑捻仙花望太虚。”后来关于毛女的传说愈来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华山采药说他不仅见过毛女还同毛女交谈过。蔡元长在岳庙祭祀华山听说毛女的奇闻思得一见。随从在岳庙醺炉中现一奇异之物告诉元长。当他看时却原来是一妇人遍身绿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飞。后来蔡元长就命人给毛女绘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颜光敏对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对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诉:“人传毛女峰时闻毛女琴。欲写秦宫怨空山多从音。”相传“毛女洞”中常有悦耳的鼓琴之声传出因此“毛女洞”远近闻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据说是毛女不知饥寒每当夜深人静朝拜北斗的地方。

    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为7o度。从上到下共有37o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山时向上仰视一线天开。下山时比上山时更险如临深井从“千尺幢”顶端有一个仅容一人的石洞因为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可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地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生“绣幢”事件。1985年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劈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峡

    过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乃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几乎就要紧贴在一起中间却被两颗石块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惊心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是上大下小卡着的两块石头所以能安然无恙后边的这颗石头被称之为“平心石”。所以愈诗中有“鄂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老君犁沟

    从群仙观上行便是“老君犁沟”。这是一条临崖深沟。此沟深不见底石级依壁临沟而过。传说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驾着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是时留下的犁沟所以被称为“老君犁沟”。

    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可见“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老君犁沟”原为“老君离垢”。用道教的话说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传说道教祖师老子曾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确实貌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其实那是被山水长期冲蚀形成的。

    北峰

    下聚仙台过横翠崖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已是海拔15oo米的云台峰因位于华岳东北故称北峰。此峰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恰似一座云台故又名“云台峰”。李白在《西岳云台歌》中有“白帝金精远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之句就是指远望诸峰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修道于此。传说武帝曾上山问道故有“武帝问道处”山洞遗址。

    循山岭北行第一坊名“白云峰第一门”再北行第二坊名叫“白云仙境”门。过后即达峰顶长阔约十余米许原有翠云宫、无量庙等建筑依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显出一团秀气。

    由北峰向东面望去雾气弥漫的峭壁深壑便是老虎口当年我人民解放军侦察员就是由猩猩沟爬越老虎口来到北峰的。

    根据实地考察北峰与南面的诸峰岭如苍龙岭、五云峰、玉女峰和东峰等连成一条崎岖的长岭岭脊上下的高度相差5oo米左右坡陡45-以上脊东侧是黄浦峪脊西侧是华山峪。这条鱼椎脊似的长岭既是两峪间的分水岭又是登峰的“天梯”。人们巧妙地利用谷地和岭脊的有利地形开辟了上山的道路。由青柯坪登北峰是从谷底顺陡峭的山坡爬上岭脊;由北峰登峰顶则是缘岭脊登上高峰了。

    长空栈道

    在升表台西侧穿过石门楼便是华山最险之景——长空栈道。此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极窄的路面下由石桩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所以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洛南商州”。这里并非登山者的必经之路。所以石壁上刻有不少警告之语如:“悬崖勒马”、“云开溢荡”等。

    长空栈道是元代陇西贺元希来华山时所凿。凿洞必先开道所以这里的一切全是这位开山元勋和他的徒弟们干出来的。他在华山用于开道、凿山洞的时间就是4o年。所以后人才把他尊为华山一位神来供奉并有许多神话故事流传。今天我们登上华山之巅时有些险道连登都不敢登可见贺元希当初开道、凿洞是何等的艰辛了。解放后此处几经修整虽较安全但仍不失“华山第一险道”之名。

    避诏崖

    在继续登南峰的中途有一大小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题“避诏崖”三字相传为陈抟所题此洞乃是陈抟为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陈抟隐居时说: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在《华岳志》的记载里五代时的周世宗柴荣召见过陈抟一次授大夫之职不就。宋太宗赵光义召见过两次仍不受职。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陈抟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这里并作《答使者辞不赴召》诗一:“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乐静缘。三色满庭供画障松岚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学仙到洞天。轩冕浮云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使者张泳对陈抟态度很不满意复命后写《自成都诏归寄希夷》诗一:“世人大抵重荣名见我东来夹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虚声。”气得他在诗中骂起人来。明代袁宏道至此也作诗一道:“一枕孤云分外青堕驴归者有无情。岩中只可避丹诏那得深山避死生。”避诏崖因此得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