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1997米在五岳中居于第二位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o公里的华阴县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奇险能激人的勇气和智慧不畏险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
我国古书中早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但最初华山叫‘惇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中说:‘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即‘华‘同‘获‘。到了春天百花盛开景色美丽因而西岳称为华山。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浏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o-4oo米而华山海拔1997米高度差为16oo-17oo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华山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相传道教的始祖老子曾到过这里‘老君犁沟‘就是传说中的老子套着青牛亲自用犁开辟的。至今南峰上还保存着老子的炼丹炉。中国的道教分为两大派华山道教属全真派道教。他们吃素、出家、不结婚。在南峰长空栈道的道坎岩壁上醒目的‘全真崖‘三个大字就象征着华山道教的派属。全真派又分为华山、龙门等七派。华山派的创始人就是郝大通(114o-1212)他著有《太古集》。华山道教在历代对华山的修茸方面做出了贡献。
华山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特殊的华山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华山生长优质松树和贵重药材。华山上的五粒松松冠平入偃齑松枝对生松穗为五须松子形小而且壳薄有香气。华山松是国家优质松树种之一。此外华山生长的茯苓、细辛、菖蒲等药材质量最优疗效最好。华山菖蒲等药材也早以被列入《本草纲目》之中。
华山以奇险峻秀而驰名天下自山麓至绝顶名胜古迹极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随处可见险境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劲松引人入胜。
华山主要景点
玉泉院
玉泉院是华山北麓的登山路口也是华山脚下一个园林式的道家寺院依山构建四周古木参天鸟语风声院后崇山峻岭绿云翻涌。这里既是寺院名胜又是风景园林。玉泉院是著名道士陈抟修建的因院内有一股神奇甘美的清泉而得名。陈抟学识渊博尤精易学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因举进士不弟就入山中修道。他总结的内丹道法成为宋以后道教修技方法的主流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五代后唐明宗赐号“清虚处土”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华山道教尊他为祖后来玉泉院就以供奉这位道祖为主。入玉泉院山门登石阶穿过正门沿着石路前行就到了希夷祠。希夷祠分前殿和后殿前殿左侧有“华山全图碑”右侧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写的“第一山”石碑后殿端坐着陈抟老祖的塑像。院内有一副对联:“从此登极峰看玉女莲花孰好;归来想此路觉苍龙犁沟犹平。”真是耐人寻味!围绕着希夷祠还有其他一些建筑诸如希夷冢、希夷洞、山荪亭、纳凉亭、无忧亭、石舫、群仙殿和三官殿等。山荪亭建于一块大石之上构筑奇特巧夺天工陈抟常在这里观赏景色著书立说。亭旁有一古树名为无忧树苍老而佝偻传为陈抟手植。希夷洞在亭下不远处为陈抟栖息之所内有他的睡像。整个玉泉院廊庭回环亭台参差泉流潺潺绿树成荫情趣盎然。康有为在《玉泉院》一诗中写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回合树无忧。泉声山色可忘世让与希夷睡万秋。”玉泉院两旁还保存着一些道观:东有仙姑观为金仙公主来华山修道的行宫;西有全真观是当年贺元希尊师居住的地方。玉泉院后面的通天楼遗址上现已建起一座通天亭攀登华山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
云台观
出玉泉院北行约1公里曾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道教活动之地——云台观。据载此处一直为老子之徒所占。古代帝王来华山巡狩祭天无法登山时也要来这里看一看。云台观正式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于宋毁于明。云台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有三位名人曾在这里活动过。
魏晋南北朝时道士焦道广曾在这里居住相传他已修炼成“避粒餐霞”之术。宋初的陈抟是在此观居住的又一位有名的人物。宋太宗赵匡义赐号希夷屡诏他进京作官均被他谢绝。当他移居云台观时已7o余岁。在此一住就是4o多年。
明末清初昆山顾炎武为抗清复明奔波一生晚年隐居华阴潜村王宏撰家。以后他又移居云台观内的朱子祠。
云台观在明代毁于兵火。后来虽经修建但规模愈来愈小观内地面大都荒芜。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华阴知县姚远寿开始在这里建起了“云台书院”修校舍22楹。如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是晋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华阴太守魏君实所植古柏一株其枝干龙虬形态苍劲同玉泉院门南北相对。古柏左侧是棱形的“云门池”池北置一大石相传为赵匡胤饮马池。当地人所说的“一百(柏)一十(石)一眼井”就是指此而言。
西岳庙
西岳庙在华山脚下的华岳镇南距华山七公里西距华阴县城二点七公里。庙宇宏伟古柏参天四周筑有围墙环绕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祭谒华岳的神庙。据文献记载该庙原来在现址以东的黄神谷称“集灵宫”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o年—前87年)到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o2年)才迁到今华岳镇官道北。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及唐开成元年(836年)曾予重修。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更大规模地翻修过一次到了明、清两代修葺的次数更多。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进行了三年才告成功。
西岳庙的山门称为“灏灵门”它和五门楼同为高大的砖石建筑形制与北京故宫的端门颇相类似为明代遗物。在五门楼之后是清代改建的棂星门枋檀上的彩画保持着明代早期式样。从这里进去便是绿林掩映中的正殿“灏灵殿”是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有回廊殿基高大、宏伟整座宫殿全部坐落在一个大月台上。月台平面为一“凸”字形周围用石条砌成显得气势巍然。殿内悬挂有清代康熙、道光等题的“金光昭瑞”、“仙掌凌云”等匾额。
华岳庙是历代帝王巡视陕西的驻跸〔b-毕〕之地过去还建有皇帝的寝宫也是游人瞻仰浏览的胜地。唐代诗人元稹在《华岳祠》诗中有“山前古祠临长道来往淹留为爱山”之句。庙内原来镌刻的碑石很多因年久湮没多遭毁坏。我国著名的书法碑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西岳华山庙碑》原来就存放在这里。碑文记载了汉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求雨等情况。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时碑毁至今存世的仅有宋拓“长桓”、“华阴”、“四明”及清代金农等少数拓本成为著名的书法珍品。庙内还有后周“华山庙碑”、宋庆历七年(1o47年)程琳谒词题名石刻、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九月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以及明万历年间的“华山卧图”图附刻王维、李白、杜甫、韩愈、陈抟〔tu-n团〕、陈琦等唐、宋以来的名人文士的咏华山诗。此外还有华山图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西岳庙碑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等石额碑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