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思想界中一般都认为玄学和佛学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它们的概念可以互相通用它们的语言可以互相翻译。
随着对佛学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佛学和玄学逐渐划清了界限。就翻译这方面说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意译就不免有“格义”、“连类”之处他的学生道生就简直用玄学的语言作文章了。以后的翻译逐渐改用直译重要的概念术语都直接翻音有名寺院的大宗派大都各奉一部佛教经典作为教义。所谓“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他们都不怎么提了这是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展的第二阶段。
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严复是对于西方文化有比较真正的了解的人。他翻译了许多书他的翻译方法就是“格义”。他翻译了一段原文就写一段按语用一些中国原有的思想加以说明这就是“连类”。例如逻辑他原来翻译为名学这是和先秦的名学家相联系。后来做翻译工作的人提出了另外几个译名。人们觉得都不合适于是改为音译。逻辑这个名字就通行了。这标志中国人对西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展的第三阶段是宗门。这个宗就是禅宗。它不是和隋唐诸大宗派并行的而是它们的对立面。它不是像其他宗派那样信奉一部佛经信奉一部佛经作教条对它做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不信奉一切佛经打倒一切佛经。它认为一个人的心就是佛从一个人的心中直接出的声音比任何经典都有权威。禅宗的和尚都不学习佛教的经典认为那些东西都是糟粕。可是他们把禅宗祖师的话都记录下来成为语录他们都学习这些语录这是禅宗内部的一个矛盾。以上所说就是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展的第三阶段。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