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中国佛教和佛学的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格义第二个阶段称为教门第三个阶段称为宗门。

    一个人初学外国语的时候必须先把一句外国语翻成一句本国话然后才能理解。他学说外国语的时候也必须把他要说的一句话先用本国话想好然后再翻成外国话。他的话是用外国话说的可是他的思想是用本国话想的所以必须经过这些翻译程序。

    一个国家的哲学传到别国的时候也要经过类似的程序。佛教初到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听到佛教的哲学先把它翻成中国哲学原有的术语然后才觉得可以理解。宣扬佛教哲学的人也必须把佛教哲学的思想用中国原有的哲学术语说出来然后中国人才能理解。这种办法当时称为“连类”或“格义”。《高僧传》说佛学大家慧远向听众讲佛学的“实相义”费了很多的时间听众越听越糊涂。慧远又用庄子的道理作解释引“庄子义为连类”听众就明白了。(《高僧传》卷六本传)

    《高僧传》又说另一个大佛学家法雅因为他的学生对中国原有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佛教哲学了解得很少他就把佛教的哲学同中国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互相解释。这种办法当时称为“格义”(《高僧传》卷四本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