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别了,司徒雷登(14)
章士钊生前有两个心愿:一是《柳文指要》能出版;二是能帮助解决台湾问题。他的第一个心愿后来实现了,第二个心愿当然只能作为他的遗愿了。
关于章士钊为两岸关系斡旋的一些“秘闻”如今已相对公开,让我们窥见在两岸关系初期,既有硝烟又有接触与沟通的那段特殊历史。
终其一生,亦官亦士、亦主亦客的“无党派人士”章士钊交游甚广,这使得他在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成为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章士钊早年就读于武昌两湖书院,与当时求学的黄兴为莫逆之交,后又与黄兴一同进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1903年,全国发生拒俄运动,江南陆师学堂学生积极响应,章士钊为该校学生运动的领袖。不久,章士钊又因《苏报》案而一举扬名。一个月后,章士钊又创办《国民日报》,继承《苏报》传统,继续宣扬民主自由思想。与孙中山等人一同讨袁失败后,逃亡日本,1925年创办《甲寅》杂志。
在1920年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蔡和森手持杨昌济(杨为夫人杨开慧之父)先生的手书求见当时在上海的章士钊先生,希望他在资金上予以资助。杨昌济把女婿毛润之介绍给章士钊时说,“润之有雄心壮志”,期望章若有机会能帮助毛。
章士钊先生当即在上海积极募捐,将募集的2万银元巨款赠与,将其中的1万元资助湖南的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另1万元用于湖南的革命活动。1961年,在国民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每年从自己的稿费中以“还钱”的名义解决章士钊先生生活上的困难,每年支付2000元给章士钊先生,连续支付了10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章士钊到上海,为杜月笙宾客,不久正式挂牌当律师。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捕,押解到南京。次年4月,章士钊以老朋友身份未经陈同意为陈辩护,请求法庭宣布陈无罪。其“辩论状”着力阐述政府应当容忍不同政党之理论,文气逼人,震动法庭,中外报纸竞相登载。1934年,杜月笙请章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章士钊避居上海。次年3月,南京“维新”伪政府成立,汉奸梁鸿志诱章入伙,被章拒绝。不久杜月笙派人迎护,章由香港转赴重庆,国民政府给以参政员名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