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之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节 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1)
    第三节 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1)

    作为亚洲大陆以东一个相对孤立而又富于扩张心态的国家,日本对于有助拓展攻击里程的新型武器抱有特殊的敏感性。1912年,日本海军率先成立航空技术研究委员会,1914年又将运输船“若宫丸”号改造为亚洲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一战末期,英国相继改造出4艘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日本闻讯也于1919年底将在建的“第7号特务舰”(给油舰)改造为航母,即“凤翔”号。华盛顿会议之后,日本将2艘“天城”号战列巡洋舰改造为航母,实际由于“天城”号在关东大地震中损失,《华盛顿条约》签约国同意日本已完工75%,按计划应作为靶舰处分的战列舰“加贺”号替代改造为航母。此后日本又利用条约限额剩余吨位建造了“龙骧”号轻型航母。

    《华盛顿条约》规定日本海军航母保有吨位为81000吨,而1930年代初日本的“赤城”号、“加贺”号、“凤翔”号、“龙骧”号4舰总吨位已达68370吨,即使“凤翔”号退役,也只够空出21000吨的剩余吨位,不足以兴建大型航母。另一方面,1930年《伦敦条约》对巡洋舰的划分尚属生硬,日本海军遂开始探索既装备中口径火炮,又有飞行甲板的“航空巡洋舰”设计。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既搭载飞机,又安装重炮是行不通也是没有必要的。1934年《丸二舰艇补充计划》中遂恢复设计为两艘正规航母,即“苍龙”号及其改型“飞龙”号。再加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服役的“翔鹤”号、“瑞鹤”号,日本海军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拥有6艘舰队航母,构成了一支强大的海上航空打击力量。另一方面,受限于海军条约体制,日本在和平时期制订了在“有事时”将潜艇母舰、水上飞机母舰和客车船改建为航母的计划:前者即航母“祥凤”号、“瑞凤”号、“龙凤”号;水上飞机母舰的航母改进计划包括“千岁”号、“千代田”号、“瑞穗”号和“日进”号(后两舰未实施);后者则包括9—10艘远洋客船,改造为“鹰”字号航母(实为7艘,“巴西丸”和“镰仓丸”在改造前即被击沉)。大战中期,又有“大凤”号正规航母和“信浓”号超级航母服役。至于1941年11月对美开战前夕《战时紧急建造计划》和中途岛战役后《改五计划》的15艘“云龙级”航母,只建成2艘(“天城”号及“葛城”号),另有3艘未完工。战争中日本海军航母损失惨重,至战争结束时,仅“凤翔”号、“龙凤”号、“葛城”号、“隼鹰”号仍处于漂浮状态,“阿苏”号、“笠置”号、“生驹”号、“伊吹”号四艘未成舰被弃置,“海鹰”号、“天城”号沉没于浅水中。各舰战后均被解体。

    一、“凤翔”级航空母舰(hosho class)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