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的玄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10)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10)

    举一例说明何谓春秋决狱。

    案情非常简单,乙与丙先是言语争吵进而斗殴,丙拔出佩刀将乙刺伤,乙的儿子甲执木棒击丙,不慎误伤其父乙。依照本朝法律,伤害父亲的不孝行为应处以枭首。董仲舒分析此案:父子至亲,儿子得知父亲受到威胁,理应前来援救,并非有意伤害父亲。《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九年》记载,许国国君许买生病,服用世子许止所进的药物后死亡。孔子批评许止进药有误,没有尽到为人子的责任,但因为他不是有意要杀害父亲就又予以原谅。这就是“君子(指孔子)原心,赦而不诛”。依据“论心定罪”的原则,乙的儿子没有主观上的故意,因此无罪免刑⑩。简而言之,只要能证明犯罪动机符合《春秋》大义的道德规范,违法行为也值得原谅甚至需要鼓励,无论罪行如何一概无罪。

    用儒家经典《春秋》作为断案标准,根本原因在于,该书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和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思想,适应统一的中央王朝的巩固。董仲舒的人品无可指摘,是精通经义又熟悉律法的大家,他在司法裁判中毫无疑问能够把握“必本其事而原其志”的原则,将主客观方面结合起来。

    问题是,确定罪犯动机的权力归属各级官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