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生治国悲剧——帝师晁错(17)
忠诚为国却力有不逮,必然导致晁错付出惨重的代价。晁错的父亲曾特意从颍川赶来劝诫儿子放弃削藩:“上(景帝)初即位,公(晁错)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晁错的回答斩钉截铁:“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确实如此,确实是要削弱诸侯王的实力,确实已经引起了举国不满,但是不采取如此措施就不能确立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就不能换得帝国万世太平。晁父未必会为儿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所感动,他看到的是大义凛然背后隐藏的危机:“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不久即饮药自尽,“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在晁错之前。
家破人亡换来一个忠臣的赞誉,这是晁错遗产的一部分。他的三十一篇文章由班固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29}。
晁错的两个学生值得再次说明。景帝为度过危机牺牲了老师,由此看来,晁错向景帝传授“术数”,其实自己却并不懂这门学问。倒是景帝在关键时刻不介意杀死老师,说明他学成出师。有一位随晁错学习《尚书》的学生叫何比干,此人在武帝朝曾任酷吏张汤的属吏廷尉正,其六世孙何敞在东京和帝朝做到五官中郎将。
说到底,本质上晁错仍然是一个明于理而昧于事的读书人,在一定程度上和后世的王安石很相像。他的悲剧在于思想领先所处的时代至少五十年,操作能力落后那个时代至少五百年!
司马迁因为削藩政策毫无技巧的刚猛暴烈引起七国之乱,而将晁错归类为酷吏,因为爱惜晁错的文才,又不忍将他写入酷吏列传{30},这算是一个安慰。
【注释】
①正文提及汉朝径称本朝,西京指西汉,东京指东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