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生治国悲剧——帝师晁错(16)
七国之乱平。
十一 千秋叹惋
晁错死了,死于熟读历史却未能真正理解历史。
晁错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刑名之学,再由伏生处得《尚书》真传,但观其所作所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微乎其微,他在骨子里还是一个法家。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通晓历史、熟知历代典章制度的渊源和变革,是成为申不害、商鞅、李斯、韩非子门徒的理论基础,以晁错的聪明必然对此等学问痛下工夫。
无论是《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论贵粟疏》还是“削藩策”,晁错在所有重大战略问题上都有着世罕其匹的深刻洞察,毫无疑问地拥有帝国第一流的见解。《举贤良对策》一文是晁错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和绝对自信的体现,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组合被他分类成三个层次,上古时期的五帝的个人能力远超其臣下,因此亲自把握国政而臣属仅仅作为执行者存在;中古时期的三王的个人能力与其臣下不相伯仲,因此君臣协商处理国政;{26}近代的春秋五霸的个人能力远逊其臣下,因此君主垂拱而将国政一概委托臣属。晁错在隐约间已透露出,汉家天子与自己应被归入第三种君臣关系之中,其狂傲之气可见一斑。贾谊死后帝国最为聪慧的头脑与绝对的狂傲自负结合,构成晁错力主削藩最深层次的思想动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