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生治国悲剧——帝师晁错(5)
帝国最为尊崇的高阶官吏称作三公九卿,其名位、官印形制、职责、秩禄皆有详尽而周密的划分。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天子处理一切国家事务,拥有委任、统率、弹劾、考核天下官吏的权力,对皇帝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安排亦可以封驳或谏诤,甚至可以按律直接诛杀九卿一级的官员而不必请示皇帝;官印以黄金铸造再用紫色丝带拴系,简称金印紫绶,任职人数或者一人或者两人。太尉同样使用金印紫绶,执掌帝国武装及一切军事行动。御史大夫使用银印青绶,作为丞相的副手掌管帝国图籍、秘书,接受公卿百官奏事并行使检举弹劾百官的监察职能。以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来又称作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不过景帝之时御史大夫虽则尊荣,在实权方面尚不能与丞相、太尉等量齐观。虽然御史大夫要到成帝绥和元年(前8)才正式荣升三公之列,使用金印紫绶,但在景帝时也已经是排序仅次于丞相、太尉的帝国官吏了。
本朝官吏的等级称作“秩”,按照米谷数量使用“石”为单位来加以区别,有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六百石等级别。按月实际发放时则改用“斛”来计算,石是衡的单位而斛是量的单位,西京时期1石为120斤,1斛为62.5斤,折算成今日制度则每斛为15.5千克⑧。需要注意的是,石不过是定等级的虚名,斛才是实际俸禄,发放原则是半谷半钱,即是说一部分给谷一部分折合为钱。如丞相、太尉秩为万石,每月实际领取等于三百五十斛即5425千克谷物价值的薪资;御史大夫秩为中二千石,每月实际领取等于一百八十斛即2790千克谷物价值的薪资。对照今天的主粮大米,按均价3.32元/千克计算,则丞相、太尉月薪当在18011元左右,御史大夫在9262.8元左右⑨。
司徒下属太仆、廷尉、大鸿胪,太尉下属奉常(景帝中六年即前144年改称太常)、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即前104年改称光禄勋)、卫尉,司空下属宗正、大司农、少府合称九卿。需要注意的是,帝国官吏虽然各有所司,遇有军国大事则须会同协商称为廷议或者朝议,并非太尉即绝不可对民政置喙,大司农就切不能对司法问题发表看法;再者针对具体事件皇帝还可以特别选择某一位官员专责处理,比如武帝时期担任主爵都尉的酷吏杨仆,其本职乃是管理帝国诸侯事务,却能受命领兵征讨南粤国。
荣升“宰相之副、九卿之右”的御史大夫,晁错不仅为这个职位本身兴奋,他更为读懂这个任命深层次的含义而激动,毕竟,刚刚在六月份气病而死的申屠嘉是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他的前任张苍、继任陶青在出任丞相之前也都是担任御史大夫一职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