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5)(2/2)
    由此可见,意是连接知与行的纽带,是关键,所以要诚意。

    诚者,真实无妄不自欺;诚意者,“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就是要像好色和恶臭一样发自肺腑地明辨善恶,同时,情感要真实流露,情之过(矫情)与不及(薄情)都要适当调节。良知真诚恻怛(同情心),原是知是知非(理性),好善恶恶(感性)的,只要你能做到意之诚,不要欺骗或违背你的良知,就能将本然良知激活为明觉良知。

    诚意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诚意的功夫主要是“静坐体悟、慎独思诚”,强调在不接外物、无所见闻的时候警觉辨察内心所发之私意,这就导致了当时很多王阳明的粉丝觉得有事没事跟偶像一样打打坐很帅,纷纷效仿,最终买椟还珠,流于形式。

    如果一个人的静坐不能促进或改善他应付复杂现实的心理力量,徒好标新立异,陷入虚无空寂,反而减弱了面对外部事物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与阳明的愿望背道而驰了——毕竟心学不是自我麻醉的安眠药,而是以培养刚健强毅的实践家为目的。

    因此,诚意要和格物(事)结合,格物(事)就是在事上磨练,在具体复杂的行为实践中不断地“应物(事)起念(意)”,从而锻炼你的应变能力,塑造稳定充实的心力。

    格是正,物是事,具体方法就是为善去恶,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由此观之,心(良知)—意(意识)—物(事)贯通一气,体用一源。在行为实践中应物(事)起念(意),又在静坐体悟时诚此念(意),从而体认良知,激活良知。

    良知明觉后又发动而为意,监督引导意,落实到物(事)上而为行,由此知行并进,循环往复,不断上升。

    致良知一边向内体认,一边向外发散,从而良知全体得以充塞流行、毫无滞碍,如此便能时时精明,不蔽于欲,临事不动,应变无言。

    良知之运,无一息之停;致良知的功夫,也未有止境。

    充拓良知会使自己的内心实现持久的快乐与满足,即使身处险恶环境,面对复杂局面,也能超越利害得失的纠缠而保持心境之平静,作出正确之判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切恰到好处。

    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知行之间无非隔着一个意,意诚了知和行只是一件事。因此,王阳明认为:六经皆史。

    这是从宏观上看知行合一。经是言论,是思想,是知;史是人事,是实践,是行。

    人生天地之间,五谷杂粮,吞风饮露,如能致其良知,复见心之全体,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往察来,由此及彼,无所不悉。最终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人我之间,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能够“参天地,赞化育”。

    是谓天人合一。

    78 有无之境

    最后一个问题,有无之境。

    试问:良知只是是非之心,那心是全体是个什么面目?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跟你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办公打游戏已经习以为常,突然你把屏幕扣上,开始观察起电脑本身来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