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6)(2/2)

    在此,孔子、孟子和荀子需要合讲。

    孔孟荀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肯定礼乐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不爱谈人性,只提过一句“性相近矣,习相远也”。习就是让你合于礼,合于礼的性就是好的,至于人性究竟怎样,没讲。

    没讲的后果就是仁爱理论站不住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说孝悌人人都有,无须解释,那你给我解释一下俄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你给我解释一下《资治通鉴》上那么多兄弟阋墙父子反目的事实。

    不用我叫板,墨子和老庄早就把儒家驳了个体无完肤,孟子要想重拾人心重整旗鼓,压倒彼时已经风靡天下的墨老,就不得不比他们更精深更缜密。

    性善论新鲜出炉。

    首先,孟子否定了老子的“道”至高无上论,肯定了“天”还是老大。

    但“道”这个概念被保留了下来,剥去了其作为宇宙最高原理的涵义,被后世儒者广泛使用,比如“天道”“人道”。

    并且,孟子的“天”已不同于孔子墨子口中的a天(天命),而是c天(义理之天),此天才是宇宙的最高原理。

    由于人食五谷杂粮,吃了自然界的又还给自然界,终属大自然的一员,因此,天人相通。

    这是个创造性的概念,孟子认为,人的心性与天相通,天理人性,一以贯之,又因为天是善的,所以人性中也有为善的因子。

    孟子的天与性之关系同老子的道与德之关系相同。

    恻隐之心是仁(同情心),羞恶之心是义(羞耻感),辞让之心是礼(谦让的品质),是非之心是智(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这四个因子,若能扩而充之,则可为圣人。

    那那些恶人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孟子认为是环境和条件使然,使他们不能扩充善的因子。丰年多懒惰,灾年多强暴,难道是人们天生就懒就有暴力倾向吗?不是,是环境“陷溺其心”,这就好比水原本是往低处流的,如果你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你能说这就是水的本性吗?

    为了证明四大因子的存在,他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你看见一个小孩将要坠井,会本能地跑过去救他,这既不是为了讨好他人,也不是出于利益算计,而是人之为人,不为禽兽的底线。

    有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就有了基础,孟子开始感召统治者像他一样修身养性(反求诸己,反身而诚),养成浩然之气(崇高的精神气质)不断发散、扩充,王道仁政自然而然也就推行了。

    再说荀子。

    荀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李泽厚对他的评价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易传,中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