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3)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3)

    第三,仁者虽然具备恭宽信敏惠等风范,但仁不等同于“德”。德是一切善行的总称,而仁只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生活理想。

    仁不是道德,那仁是什么?

    仁是一种文化,一种为礼乐制度提供理论基础的文化,是孔子政治主张的哲学原理。

    证据就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本来是公子纠的家臣,后来却投靠了公子纠的竞争对手公子小白(齐桓公),显然很不道德。

    不过没关系,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数次击退了北方的狄人,孔子就对这个思想和行动都很法家的政治家顶礼膜拜,不吝溢美之词——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不是管仲,恐怕我们都要像野蛮民族那样披头散发穿衣打扮了!)

    孔子之后,第一个起来反对儒家的是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与“仁爱”不同,这是一种不分人我,不分远近,一视同仁(“仁”字前放一“同”字,“仁”“兼”之别立现),无差别的博爱。

    时势造愤青。

    墨子生活的战国初期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在春秋,诸侯称霸时都打着“尊王攘夷”的称号。王指周天子,夷指那些不遵从周礼乱称王(比如楚庄王)的化外之人。由此可见,遮羞布还是要要的,野心还是得藏着掖着的。

    到了战国,形势急转直下,社会愈加动荡,政治愈加黑暗,战争愈加频繁,民众愈不聊生。

    贵族阶级的代表、宋国公子的后代孔子的复古主张全面破产,平民阶层的代言人墨子应运而生。

    墨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国与国之间征伐无度,家与家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算计残害的社会现实,是因为人们不相爱,这一点和儒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爱人是肯定的,没有问题,分歧就在于怎么去爱,是仁爱还是兼爱?

    墨子认为爱是无私的,不“兼”则无“爱”。按儒家那套照感情亲疏画个圆,越靠近圆心越爱,那最爱的只能是圆心,也就是自己。如此一来,人人都会沦为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之徒。

    长此以往,你损人利己,别人也损人利己,最后是大家都受损,最初提出仁爱主张的人也不能幸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