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1)(2/2)

    但天命观与鬼神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在民间很有市场,你想彻底废掉不大可能,合理引导才是上策。

    于是,周公开始重新定位人与天以及人与鬼神的关系。首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谁有德,天就保佑谁;其次,鬼神“依人而行”,做好事的鬼神会奖掖,干坏事的就降灾。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命观和鬼神论被逐渐稀释,到了孔子的时代,大部分人对这两者都已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本人虽然信“天命”,但已经“不语怪力乱神”。

    信仰和崇拜虽然不能当饭吃,但在个人它是一种精神需求,动力来源;在国家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因此,不允许信仰出现真空的周朝统治者开始了造神运动,号召大家一起崇拜新时代的神——圣人。

    圣人在那个时代基本是批量生产的,三皇五帝,商汤周文都算圣人。

    但是,海选的标准还是很严格的,选民的态度还是很严肃,什么春哥曾哥之流放到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入围的。

    大体来讲,必须符合两项条件才能被称作圣人。第一,有道德;第二,有贡献。

    有道德是必要条件,有贡献是充分条件,合起来才是充要条件。

    圣人虽然门槛很高,但只要选上了,就乖乖不得了了。

    圣人留下的言论是“经”,圣人创立的制度是“典”,圣人阐述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对于谁是圣人存在争议,对于崇拜圣人则一致认同。并且,圣人的身份一旦确立,就不容置疑,“非圣”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比如,司马昭杀嵇康,罪名就是“非汤武而薄周孔”;晚明的李贽则因为怀疑、批判四书五经最终落得个自裁狱中的下场。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跟圣人唱反调和在监狱玩躲猫猫一样危险。

    那么周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礼乐制度。

    周公鉴于殷商失败的教训,认识到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开始制礼作乐。

    不管如何动听,其本质还是在为维护统治服务。周礼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等级制度,内外亲疏,尊卑贵贱,你爸可以捶你,你哥可以训你,父系的堂弟比母系的表哥要亲,姑表比姨表在家族中更有地位,一切都源自这个“礼”。

    这套缜密而庞大的系统(具体可参看《礼记》)其实也不完全是周公的原创,而是他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规章典籍和氏族宗法传统下屁民们的心理所搭建的。比如为什么是三年之丧而不是两年或者四年,这里面大有学问,可以就此出一本专著——《华夏心理学》。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