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攻武卫(8)
于是问题来了,朱熹认为获取知的方法是格尽天下之物,这个难度有点大,人生苦短,恐怕有生之年我实现不了这个美好愿望了,没有知也就不用去行,就这么将就着得过且过吧(终生不行,亦遂终生不知)。
而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但分为两种状态:本然和明觉。
打个比方,你和一个朋友两人的电脑里都装了同样版本的卡巴斯基,但人家的卡巴斯基是添加了授权码可以更新的,而你的呢,从来就没被激活过,根本无法更新。虽然都可以杀毒,但效果大相径庭。
你朋友的卡巴斯基就是明觉,你的就是本然,添加注册码的行为就是行。
知(本然状态的良知)——行(实际践履)——知(明觉状态的良知)
唯有通过实践,你才能够对良知逐渐获得认同感与亲切感,并使之转化为自觉的理性意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知路歧之险夷者?)。
回忆一下小时候,父母带你出去和亲友聚会,席间总是有意无意,或明或暗地让你去敬酒。起初,你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知道父母总不会害自己,便走个过场。慢慢你长大了,懵懂了,知道这是大人世界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让你觉得不舒服,却说不出哪不舒服,每次还是扭扭捏捏地去敬酒,整个过程伴随着紧张和焦虑。直到有一天,几乎是一觉醒来,你突然发现以前不愉快的体验完全烟消云散。你挥洒自如长袖善舞,由被动变主动,只觉这敬酒的礼仪实在是世间最正常不过之事,不敬反而觉得不舒服了。你知行合一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